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首要的国家信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信仰逐渐被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名山大川)取代;另外,祭祀的主要地点则由向先祖献祭的祠庙转到向自然神和宇宙神献祭的室外神坛。这一变化
A.反映先秦思想日趋成熟理性
B.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威权构建
C.表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
D.标志着家天下观念开始出现
2.《周礼·地官·族师》中有“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埋葬"的记载。这表明周代
A.基层管理蕴含连带责任机制
B.礼法并施且赏罚分明
C.村社行政管理体系严密完备
D.宗法制深入社会底层
3.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周宣王为鲁择君;周幽王废太子宜臼,改立庶子伯服;周釐王承认晋国小宗曲沃代翼。这些现象
A.促使分封制彻底崩溃
B.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C.使周王失去大宗地位
D.导致诸侯纷争的出现
4.《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此外政府还规定,白叟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依据户口册核对老年人的家庭及其产业状况政府,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这说明商周时期的养老制度
A.注重礼制和孝道
B.带有宗法色彩
C.受儒家思想影响
D.重视礼法并施
5.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匈奴
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
D.巩固郡县制
6.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7.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不可以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9.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
10.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大司马一类头衔,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及至汉昭帝幼年即位时,内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微博橙子辅导到唐代成为外朝的执政官行宰相职权。以上现象说明
A.内朝官员职权的不断异化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C.官僚内部间矛盾非常尖锐
D.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
11.汉武帝时期,一改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掌握盐铁等资源以及皇帝的赏赐从少府支取的做法,让本属于宰相管理的大司农直接上奏盐铁丞的奏章,并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盐铁等矿产资源。汉武帝此举
A.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职能
B.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C.加快了盐铁官营政策出台
D.旨在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
12.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
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C.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
D.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3.《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
A.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B.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
C.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
D.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
1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15.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及职权常常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绪万端,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卷1《政体》
材料二
今阁臣贵重,地望之隆崇,眷注之殊特,百僚不敢望焉。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矣。朝绅士庶莫不指曰“某相公”,是无宰相之制,并有宰相之名矣。
——王元翰《王谏议全集.疏草》
材料三
在奏折数量激增的形势下,乾隆已不可能像康熙和雍正那样亲自处理每一件奏折……所以,乾纲独断的乾隆帝,就需要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机构来辅助自己处理奏折。内阁要负责题本和奏本的处理政务繁忙,且保密性差,不适合机要奏折的处理。军机处办事强调保密,入值者均为皇帝所倚重的亲信大臣。所以,军机处被皇帝选中,承担起了协助皇帝处理奏折的职责。由此,军机处得以涉足清王朝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宰相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机构的运行。
(2)材料二中的“相公”是指哪一机构的官员?归纳作者的观点。材料反映的是普遍现象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机构(职权)演变的认识。
17.纵观中国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关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职能。唐朝统治者如此划分三省职权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B2.A3.B4.A5.C6.C7.D8.D9.A10.11.B12.D13.A14.C15.D
16.(1)作用:协助皇帝筹划国事,利于正确决策。运行: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机构:内阁。观点:阁臣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制,有宰相之名。不是。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伺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3)主因:军机处承担了协助皇帝处理奏折的职责。认识:政治机构(职位)的演变服从于皇权的需要,新设机构的权力往往渐次增长,等等。
17.
(1)专制皇权的强化
(2)职能: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核政策;尚书省:执行政策;目的: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3)兴建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工程;开疆拓土,巩固大一统;促进手工业发展,为文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