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格式:首先,重申受赏者先祖与王之先祖间领导与服从的关系;然后,受赏者承继其先祖之特权,接受王的统治;最后,王策命赏赐,受赏者感谢王与先祖的美德。这表明西周时期
A.文化传承意识极强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宗法礼仪备受重视
D.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2.据载,西汉初期,吴王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淮南王亦拊循百姓,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胶西王令吏毋得收租赋;齐国开采铜矿自铸之钱;南方长沙等国,利用水利之便,广开水田种植稻谷。由此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国
A.积极准备地方割据
B.实力足以抗衡中央
C.创新地方管理体制
D.利于西汉政权稳定
3.汉武帝时,朝廷籍口“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令京师铸赤侧钱,用以缴纳赋税。后因民间盗铸风靡,朝廷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取代赤侧钱。这些举措
A.彻底终结劣币泛滥的问题
B.改变赋税标准增加收入
C.实现中央对铸币权的控制
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不得到中央任职;后者禁止士人与诸侯王交往,违者严厉处罚。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提高官员素质
C.减轻财政负担
D.发展社会经济
5.《汉书》载:“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太守。”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部分沿袭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
B.郡守拥有下一级行政官员的任免权
C.边郡长史的职责和级别与郡守相同
D.郡守监察地方政治以强化中央集权
6.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其工作运行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由皇帝赋予。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A.削弱了三省长官权限
B.扩大了宰相的行政权
C.造成了藩镇割据
D.满足了皇帝集权需要
7.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修撰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但大多未留传后世,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
这反映出
A.分封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日常生活中长期存在
C.君主专制带来封建家长制盛行
D.家谱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8.北宋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城,各区设转运使转运财赋,形成路。后转运使兼及路的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真宗时转运使外设宪司、帅司、仓司分管各路监察、军事和储备粮,这表明
A.路的产生源于转运使
B.专制皇权在变革中强化
C.转运使统揽地方大权
D.中央集权在探索中发展
9.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此举
A.改变了行省职能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便于对地方控制
10.关于清代军机处创设的记载:《清朝通典》记其始名即为“办理军机处”,《内阁志》则称其始名“军需房”,《清史稿》称其为“军机房”。这反映清代军机处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职责渐趋规范化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因军事保密而设立
11.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
“缺陷”,元代
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规定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D.实行省官互迁
12.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天子“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有时甚至利用职权擅自改动内阁的票拟。这反映出
A.太监阁臣决策国政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朝政腐败皇权旁落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内阁机制导致专权
14.清中期,政府规定各衙门书吏需由“老成驯谨”、“文理明通、熟悉律例、工于写算”且“明于本处风俗”之人出任。这些规定有利于
A.提高官员素养
B.践行民本思想
C.完善基层治理
D.解决就业危机
15.清朝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递密折的官员将奏文装在特制的皮匣里(皇帝和奏事官员各存一把钥匙),派心腹直接送抵京城御前,
由皇帝亲自批答。清朝实行密折奏事制度和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在于
A.强化皇帝专权并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鼓励官员之间相互告密和制衡
C.提倡言论自由,广开言路多方纳谏
D.打击汉族官员维护满八旗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都县官必须服从朝延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那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滦《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顺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职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与秦汉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和唐宋的道、路制比较,行省制是一种新的制度,相沿至明清,并至今不衰。它在历史上发辉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2.A3.C4.A5.A6.D7.B8.D9.D10.D11.B12.B13.B14.C15.A
16.(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每年考课郡县官员:“县”隶属于郡。
(2)制度:郡国并行制。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
创新:行省制。
17.论述:元朝疆域空前广阔,统治者一方面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宋朝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设立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拥有地方经济、军事管理权的同时受到中央节制,因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南宋之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多顺应山川地理,便于地方管理。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之,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有着重大意义。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