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7 08: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结合背景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文体知识


分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特征
文体知识
六要素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结构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引题+正题
正题+副题
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文体知识


(2)导语: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5)结尾: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不一定有
整体把握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
背景:港督府变迁
香港历史(在第4、7、11段插叙)
结语:第11段。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文本初读
文章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简要分层、概括,并找出描绘的现实场景、历史材料以及表达情感的语句。
现实场景:4点30分,降下港督旗帜;
4点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
文本初读
历史材料: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表达情感的语句:蒙蒙细雨、落日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一场景
文本初读
现实场景: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
历史材料: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治理开始。
表达情感的语句:恰好构成“落日仪式”的背景、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第三场景
文本初读
现实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历史材料: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表达情感的语句: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现实场景:7月1日零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文本初读
第四场景
历史材料: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
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表达情感的语句: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反复提及的时间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思考
2.文中四处场景中有三处描写旗帜,请分析其意味。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每天的惯例在今天显得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英国统治的结束,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
3.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1.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对比,昭示着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的主权,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喜悦之情。
2.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英国的统治永远结束了。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看似只是客观的描述,实际上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自豪之情已现。
请分析文中其他令你深有感触的隐含情感的叙述。
之所以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是因为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例: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客观说明“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南海的情况。但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之下蕴含着一种克制的情感。一个“很快消失”表达出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的欢欣与喜悦。
例:“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例: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例: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5.“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何独到之处?
1、运用借代,一语双关,意味深长。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蕴含了民族自豪之情。
2、句式倒装,重在强调。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强调与英国殖民者的告别,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对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无数媒体工作者都精心推出了报道,
为何这一篇成为了名作?
结合所学,总结概括其独特之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事件。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挑选独特且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新颖且具有象征意义。
标题一语双关,倒装强调,独具匠心。
新闻现实与背景交织形成对比,凸显出历史感。
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简短的报道文字不乏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更让读者感受到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
总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择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