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1年,西欧六国政府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一个管理煤钢事务的超国家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
)。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
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
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宣布并执行了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以下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
B.世贸组织对贸易小国利益足够重视
C.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中国企业有技术、市场等绝对优势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
2016年英国宣布要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
B.区域经济集团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C.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4.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标志是(
)
A.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
C.航天技术的发展
D.克隆技术的发明
5.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源是(
)
A.世界各力量集团综合实力的对比
B.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军事力量的多极化
D.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化
6.“工业4.0”概念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据此推知,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是(
)
A.机械化
B.信息化
C.电气化
D.工业化
7.某作家写道:“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8.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9.要破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及核扩散等共同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作。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B.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比发达国家受益更大
D.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责任均等
10.《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新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要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期”等。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建立
12.《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文件声称:“人类和自然界正处于冲突状态……也许会改变这个有生命的世界,使它不再能按照我们知道的方式来维持生命。”下列问题中属于人类和自然界冲突的有(
)
①恐怖活动
②环境污染
③能源危机
④毒品泛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3.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80年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1990年,美国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以上史实表明,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
)
A.意识形态
B.平等人权
C.民族矛盾
D.国家利益
1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推断促其形成的因素是(
)
A.全球化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B.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
C.世界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
D.第三世界的崛起发挥重要作用
15.2017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了“金砖+”的概念,“通过金砖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组织进行对话……扩大金砖的‘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B.克服内部不利因素的制约
C.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D.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
二、材料题
16.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系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冯特军《国际政治概论》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3)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17.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摘编自《国际政治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为后来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六国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体化是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有利于推动法德和解,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受美国的干涉,欧洲没有建立起独立的防务体系,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包含④的B、C、D三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992年以来我国进口关税税率大幅降低,未涉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而中国从1992年就开始降低关税,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世贸组织对贸易小国的重视,故B项错误;1992年以来我国进口关税税率大幅降低,表明我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故C项正确;发达国家有技术、市场等绝对优势,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劳动力等优势,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国家利益决定,英国和欧盟(共同体)亲疏关系的变化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这也影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C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项排除。题干材料未提及发展中国家,故B项排除。材料中英国宣布要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各主要力量呈现出新的分化组合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源,排除。
6.答案:B
解析:由“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可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故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据材料“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可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是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故B项正确;题干的设问是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而非全球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全球部署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扩张,故C项错误;作者并未提及全球化的利弊,只是要求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可知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据材料“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可知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作,表明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全球难题的解决,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C、D两项是错误观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结合“1991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旧的国际秩序被打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诸多局部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C项正确。在美苏冷战中,两大阵营对峙使世界长期受到战争的威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加剧,A项错误;美苏对抗不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冷战结束后的“新世界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不是强调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
11.答案:A
解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有利的外部条件,故A项正确;B项误读材料,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当前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据题干“人类和自然界正处于冲突状态”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的发展在促成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殆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②③正确;恐怖活动与毒品泛滥均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下人类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④错误,故选B。
13.答案:D
解析: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故选D。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政策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A错误;平等人权是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B错误;民族矛盾显然也不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C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知全球化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故A项正确;“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并非“力量中心”,故B项错误;“原有的国际秩序”没有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并非指向第三世界国家,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扩大金砖的‘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扩大朋友圈,建立更加广泛的伙伴关系,故选C项;加强南南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排除A项;“金砖+”是指金砖国家的对外发展,并非克服内部不利因素的制约,排除B项;中国不称霸,也无意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排除D项。
16.答案:(1)变化;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影响:推动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例: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任举一例即可)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例: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体现发展方可得分)
(2)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
(3)中国智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第(1)题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由地缘政治转变为地缘经济。由政治到经济的变化推动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
第(2)题据“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可知作者提出的方案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倡导民主协商。
第(3)题据“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贡献的智慧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答案:(1)变化: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任举一例即可)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如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体现发展方可得分)
(2)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
解析:(1)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冷战时期……重点是地缘政治……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得出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地缘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可得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由内部合作可得出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如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
(2)问从材料二中“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可得出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