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识字与写字(27分)
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咔嚓(cā chā)
蜷缩(juǎn
quán)
德国柏林(bó bǎi)
掀起(xiān
xīn)
魁梧(kuí ɡuǐ)
呻吟(shēng
shēn)
下面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画出来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中(4分)
(1)惊慌
拥带
呻吟
势不可当
( )
(2)抱怨
逢补
废话
自作自受
( )
(3)嗓子
倾听
照顾
哎声叹气
( )
(4)沉思
优虑
撕破
缝缝补补
( )
填空:“皱”字为________结构,其中第七笔为______;
“淌”的第四笔为______,可以组词:________________。(4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4)题。(16分)
屋外寒风呼啸,xiōng
yǒng
péng
pài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fēng
bào,外面又黑又冷,这间yú
jiā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xī,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hōng
míng和狂风的怒吼,感到xīn
jīng
ròu
tiào。
(1)将文段中与拼音相对应的字词写在下面方格中。(6分)
(2)“黑”字的第三笔,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
B.
丶
C.
D.丨
(3)这段文字选自短篇小说《穷人》,作者是( )。(2分)
A.
雨果
B.莱蒙托夫
C.
列夫·托尔斯泰
D.高尔基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啸”与“寒风呼啸”中“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登高长啸
B.虎啸龙吟
C.
北风啸鸣
D.啸聚山林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读文学就要读经典,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 )我们的性情,( )我们的精神空间。
A.
陶冶
B.契合
C.开拓
D.汇聚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李老师的办公室。
B.
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道题的答案。
C.
两个姑娘看到她这奇特的举动,对她指手画脚起来。
D.
她平时就很用功,这次果然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算自作自受了。
INCLUDEPICTURE
"../../完%2021秋%205%20语文%20RJ%20好卷/大卷/单元培优测试卷/第2部分.EPS"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第2部分.EPS"
\
MERGEFORMAT
\d
积累与运用(19分)
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9分)
(1)《桥》一文中的句、段大多非常简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
(多选)(2分)
A.
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B.
避免了读者不耐烦。
C.
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关于《穷人》一文,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内心的善良。
B.
对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入情入理,真实感人。
C.
“渔夫归来”的情节中由于对渔夫的描写过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
(3)小说三要素:( )是小说的核心,( )是小说的骨架,( )是小说的依托。(3分)
A.
环境
B.人物
C.情节
(4)高尔基的作品( )中,外祖母慈祥、善良,经常安慰、保护阿廖沙。(2分)
A.
《复活》
B.《海燕》
C.《童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在妈妈的催促声中,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的课外书。此时的我正计划着怎样把书看完。突然,我有主意了,立即钻进被窝里,拿起手电筒,在被窝里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我好像听到了一阵脚步声,赶忙钻出来,一看没什么动静就又钻了回去。我在被窝里忐忑不安地想:如果妈妈来了怎么办?……不!她不会来的!……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被训一顿?……反正我看书也没什么错。……不!毕竟我不该在被窝里看书。明天再看?不行,明天未必有时间呢……算了,那就不看了,等有时间再看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又将书偷偷放了回去。
(1)这段文字是对“我”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我们能从这段描写中体会到“我”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3分)
(2)这段文字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A.
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3)你一定也遇到过让你害怕、担心、欢喜、犹豫的事情,那一时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快来写一写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2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INCLUDEPICTURE
"../../完%2021秋%205%20语文%20RJ%20好卷/大卷/单元培优测试卷/第3部分.EPS"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第3部分.EPS"
\
MERGEFORMAT
\d
阅读与感悟(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0~12题。
材料一:A市距离B市1200多千米,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不同,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完%2021秋%205%20语文%20RJ%20好卷/大卷/单元培优测试卷/T4.EPS"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T4.EPS"
\
MERGEFORMAT
\d
材料二: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轨道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列车凭借高速舒适、方便快捷等优势,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时的一种时尚选择。
②高铁列车的速度快,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这几年,中国已经迈入高速交通时代。以北京至上海为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乘坐飞机的全程旅行时间(含市中心至机场、候检、空中飞行等全部时间)约为5小时,如果乘坐高铁列车,全程旅行时间也需要5小时左右,与飞机相当。可是,如果乘坐普通列车,全程旅行时间则需要15小时左右。
③高铁列车正点率高,其准时性深得旅客信赖。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特大暴雨、地震等严重灾害,高铁列车才会限速或停止运营。相对而言,机场和高速公路更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④高铁列车方便、舒适,能让旅客享受愉快的旅程。每天,数量众多的高铁列车穿梭在中国的大地上,旅客基本上可以随到随走,不需要长时间候车。高铁列车运行平稳、隔音效果好,车厢内设施齐全,座席宽敞舒适。
如材料一中的图所示,从A市到B市所需时间最长的交通工具是( ),所需时间最短的交通工具是( )。(3分)
A.
飞机
B.高铁列车 C.普通列车
D.汽车
材料二的第②自然段把高铁列车与其他交通工具进行比较,这样表达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家住A市的李航要到B市出差,正在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犹豫。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为他推荐一种最优的出行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温暖的墙
①琼是一名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慢慢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一焐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琼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了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琼拿出纸巾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了。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掉落在草地上发出的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琼一走进教室,就发现同学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他们的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一个个美丽的舞蹈演员。
⑥琼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琼仔细一看,发现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而是被一根漂亮的管子套着。琼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管!这些纯真的孩子,把唇膏管也利用上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琼。琼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的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有诗意。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纸,在寒冬里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红红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
(1)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蹊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如何理解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中的“力量”一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题目“最温暖的墙”在文中有何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
"../../完%2021秋%205%20语文%20RJ%20好卷/大卷/单元培优测试卷/第4部分.EPS"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第4部分.EPS"
\
MERGEFORMAT
\d
表达与交流(30分)
下面提供了两组环境和人物,请你从中选择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故事。注意:1.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3.
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4.
题目自拟。
环境:窗明几净的教室人物:“调皮鬼”张大鹏以身作则的中队长王一鸣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李想
环境:人头攒动的超市人物:充满正义感的少年郑涛认真负责的收银员关婷婷爱管闲事的王叔叔
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
1.
chā quán bó xiān kuí shēn
√ √
√
√
√
√
2.
(1)带 戴 (2)逢 缝
(3)哎 唉 (4)优 忧
3.
左右 撇 竖 示例:流淌
4.
(1)汹涌澎湃 风暴 渔家 熄 轰鸣 心惊肉跳
(2)B (3)C (4)C
5.
A C
6.
D
7.
(1)AC(2)C (3)B C A (4)C
8.
(1)心理 动作 既想看书又怕被妈妈发现的忐忑不安
(2)D
(3)示例:看着窗外的大雨,想想我和晓娟的约定,我犹豫不决:雨下得这么大,该怎么去晓娟家呢?这样的天气出门多不方便啊,要不不去了吧,晓娟应该会理解我的。可是我已经跟她约好了,不去的话就食言了。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
9.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10.
C A
11.
说明高铁列车的速度快,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12.
我推荐李航乘坐高铁列车出行。因为高铁列车的速度快,全程旅行时间与飞机相当;高铁列车一般不受天气影响,正点率高;高铁列车方便、舒适。
13.
(1)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2)奇怪,可疑。
14.
短文主要写了教师琼的手指结了厚厚的茧,冬天经常裂口流血。同学们发现后,就把粉笔用彩纸和唇膏管包了起来。琼第二天上课发现了不一样的粉笔和纸上的话,非常感动。
15.
示例:琼被深深感动后转过身继续在黑板上书写着。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给了琼一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力量。
16.
含义是孩子们用彩纸和唇膏管把粉笔包了起来,不让老师的手再受伤害。孩子们的爱心让老师感到十分温暖。
17.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聪明、充满爱心的孩子。
1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