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废墟的召唤 课件+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废墟的召唤 课件+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15:55

文档简介

《废墟的召唤》课堂实录
师: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的文章,大家觉得很难,昨天是13日,大家知道什么事情
生:南京大屠杀,昨天南京城拉响了警报,当钟声在上空想起的时候,南京人民会想到什么?所以,今天拿到这篇文章,通过预习,大家会有很多想法,上课
(师生问好)
师: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成为废墟,一个美国兵说日本完了,日本说,没有完,你看,废墟上不是还有一个读书的孩子吗?是的,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大家搜索一下,在脑子里还有哪些废墟映象?
生1:我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战争之后,城市是一片废墟
生2:我们家附近经常有拆迁,那时候房子就成为一片废墟。
生3: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整个城市成为废墟
生4:还有去年印度洋海啸过后,冲垮了很多城市,很多地方只剩一片废墟
生5:9·11事件,它把一座座建筑物都变成了废墟,还有那个残肢。
生6:伊拉克现在到处都是废墟
师:好,请坐下,我们搜索到记忆中关于废墟的映象,那么你能不能一下废墟形成的原因
生(自主回答):战争,灾害
生(举手回答):一部分是天灾形成的,一部分是人祸形成的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到位,大家看看,这是老师网上搜索到的各地的废墟(出示课件)那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废墟形成的原因,第一,可以说是自然灾害形成的,比如说,地震;还有建筑风化,大家没有提到,我可以补充,比如金字塔,比如敦煌莫高窟,还有作家张贤亮买了一个影视基地,其实那个地方有很多由于建筑风化变成了土城空城,是建筑风化变成的废墟,这与拆迁形成的的废墟不一样,还有历史遗迹,比如说庞贝古城等等,还有人为破坏,比如战争,那么圆明园废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生:战争,人为破坏
师:对,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我们她对废墟的的印象,看看她再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初次阅读,大家肯定会有很多疑难问题,通过大家预习、合作、查找工具书,先解决字词障碍,在解决的过程中,又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选择魏登科这个小组,每个人听写一个词语,同学们拿出听写本
魏登科:第一个,窈窕,并写出包含它的诗句,窈窕
师:老师插一句,他想到的是窈窕,窈是心灵美,窕是外表美,所以我们的古人的美女标准
标准是
生:窈窕淑女,
师:对,是内外都要美,才堪称窈窕淑女
生:第二个远瀛观,远瀛观
生:请写出一簇簇,并写出形式相同的三个词语
师:请你再重复一遍
生:请写出一簇簇,并写出形式相同的三个词语
师:一簇簇在文章当中是怎样的句子?
生:便是这荒野中……
生:下面一个词语:迷离,迷离,迷离
生:写出迷离扑朔,并解释迷离扑朔
生:第五个迷离,
生:慷慨激昂,慨字的相近字
师:相近的,就是形近字,要求大家写几个?
生:一个
师:大家交换一下,有些同学读的观,应该读什么?guan(四声),第一个在读音上有所要求,第二个在形近字上有所要求,第三个在词语解释上有所要求,这篇文章用到一个,迷离扑朔,我们平时说的是扑朔迷离,在帮助同学们扫清障碍的时候,老师也有一个收获,书上有一个写景的句子,请大家翻到文章倒数第七自然段,就是那段景物描写的重复“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转眼便消逝在已成粉红色的西天”这是黄昏的景,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日薄西山,大家查一查词典。
生:日薄西山就是太阳快要落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者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师:他使用的是电子词典,所以很快,请你再重复一遍
(生重复)
师:在扫除字词障碍的时候,不要只满足于理解,还要想想前后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字词积累,好了,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部分同学们发现,宗璞在写《废墟的召唤》的时候,免不了对废墟周围之景进行一番描写,所以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昨天预习的时候,有的同学读得是如此得苍凉……那么景物描写在课文几个地方都有,大家比较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初次接触的时候的想法。
生:还是在第一页第三句,“西山……”我看这一段的时候,看到上一段也有这种描写,虽然都是在写景,都写出作者心情的沉重,对圆明园变成废墟感到非常遗憾,
师:有沉重感,色彩有没有变化?
生:有,蓝,娇红
师:坐下,把你们讨论结果告诉老师,几处景物描写,还可以从写景的方法上去找,或者从它不同点上去找,散文中写景是离开不了的。
生:还有就是第二页倒数第四自然段,我觉得这里写景给人比较舒适的感觉,因为开始写的黄昏的时候都是比较沉郁的比较压抑
师:这里呢?
生:给人心情舒畅的感觉
师:你念一下
生:水已成冰…………岸边几棵枯树……鲜嫩润泽……
师:你感觉比前面如何?
生:比较不同
师:快乐一点了,不受压抑了,请坐
生:在文章两次写到鸦噪,有凄凉的感觉
师:这是她比较景物的相同点找出来的,还有没有?
生:最后一段的,通红的火球消逝了,只有……紫色,因为紫色是冷色,所以可以透出寒意
师:什么寒意?
生:对圆明园被破坏的心痛
师:你再看下面……这里继续在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生:虚写
师:为什么写紫藤罗?
生:原来她以前写过一篇文章紫藤罗瀑布,里面写紫藤罗是表示对生命的感悟
师:那么这里为什么提到紫藤罗呢?
生:她把圆明园也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部分了,
师:好,谢谢,我觉得大家到这一步很不错了,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我认为,同学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也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天的生命的勃发,当然在这篇文章当中还有很多妙词佳句,我们在理解散文的妙词佳句的时候,往往在修辞上去找,大家找一下文章当中有哪些你觉得很妙的又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生:在第一页的第二自然段,“有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组正在覆没的船只……”
师:这段你觉得是你不懂还是觉得很妙?
生:很妙
师:妙在哪里
生: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
师: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的什么?
生:一艘船只
师:一列,是一列,然后她继续博喻下去,那么丛生的荒草是什么?
生:海藻
师:杂陈的乱石……那么她写废墟,就用这样比喻的办法表现出来
生:我有一处不懂的,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么样使环境更好地使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他为什么说了这句话以后会微笑,为什么又介于冷和苦之间
师:谢谢,但是我们刚才说的是在你找到的修辞句子中觉得哪些读不懂觉得哪些妙,但是这个句子有修辞吗?
生:没有
师:你这个问题下一个环节处理好不好?
生:第一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风从废墟上吹过,发出‘留,留’的声音”
师:这个句子是不是只出现一次?
生:不是
师:几次?
生:两次
师:前面一次大家一起读一下
师:再把李晨找的这一段读一遍
(生读两处)
师:你起来说一下,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你觉得这里是妙还是你不懂?
生:妙
师:妙在哪里?
生:她把风的声音写成是发出“留,留”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觉得显得很凄凉,还有就是……
师:显得很凄凉,没有了?他能够读到这个句子,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主题或者说她所要传递的信息,同学们读到这里很不错了
生:还有那段描写大石龟,“竖立在背上的石碑……”我觉得这用了拟人而且用得妙,因为想尽责任驮石碑不仅是指的是石龟,而且是指中国人民
师:驮着碑,为什么?
生:尽责任,
师:但是碑怎么样?
生:倒了
师:坐下,关于修辞作用,同学们找到的这些,都围绕着这篇文章主题或者作者想要传递的某种观点,其实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实这些句子有同学已经找到了,比如怎么样尽我的责任,怎么样让环境更好,他微笑,而且是介于冷和苦之间,现在请他再说一下自己不懂的理由
生:不懂为什么微笑
师:微笑是他是否懂人应该尽责任
生:懂
师:怎么样才感到冷,你自己的体验?
生:尽不了
师:苦呢?
生:不能
师:一样的是吗?那就没有必要把两个摆在一起了啊!
师:当我们想尽责任的时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么大的责任,肯定会感到苦,是环境允许他尽责任吗?所以他感到要尽责任非常的苦,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感觉到句意很难懂的?
生:第一页第三自然段的这句:“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
师:这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
生:年龄
师:同学们帮你回答了,原来年轻,现在老了,是自然之功的变化,懂了吗?
生:懂了
生:还有第一面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蒙受了奇耻大辱……”这里是指雕漏,应该是废墟的一个部分,然后却在本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废墟不愿永久停留”,我想这里是不是有些矛盾?
师:(重复这段课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历史已经停泊在那里了,但是,请你看前面,“我突然醒悟了”,加上刚才说的自然之功的变化,以前年轻,现在年老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醒悟了一些事情:它是在干什么?召唤!刚才同学找到的风的声音,我们平常听见的是风在“呼呼”地吹,为什么用“留”?留住废墟是为了什么?
生:不忘国耻
师:凝固的历史需要我们记住,看到废墟,我们没有忘记那蒙受过的奇耻大辱,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请你往前看,他在召唤,召唤什么?
生:召唤留下来,
师:你对这个“留”字的含义,懂了吗?留下来干什么?
生:改造
师:对了,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因为废墟不愿意永久停泊,废墟愿不愿意永久成为废墟,或者说再产生另外的废墟,你愿意吗?
生:不
师:中国人愿意吗?
生:不
师:好,还有不清楚的吗?
生:第二页的第二自然段:“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我不懂的是这内容是什么?
师:有没有同学讨论这个句子?找到这个不能明白的句子?有没有?
师: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前面他要尽什么?
生:责任
师:责任的内容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
师:确实在我读的时候,它确实是一个难点,我开始不理直气壮,要求年轻人承担责任,但是我能不能要求别人去承担责任?
生,不能
师:应该要别人自觉承担责任,但是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这个内容是什么?就是要去改造,就是要去建设。
其实,当我们每个人想到责任的时候,往往觉得它很抽象,或者觉得很难做,但是你真正脚踏实地地从一件事情做的时候,又是很简单的。
(出示幻灯)今天通过初次阅读,已经渐渐进入文本了,那么,废墟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刚才我提到宗璞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现在重修还是保留还一直在争吵,废墟的归宿还没有决定,在散文当中,除了景物描写之外,还写了我和青年人的对话,我作为年老的一代,我眼里的废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具体的文本,年轻的时候,我甚至在废墟照过像,年轻甚至在废墟慷慨过,要改造这段曾经屈辱的历史,但是改造了吗?
生:没有
师:在作者的人生经历当中,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在尽责任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现在废墟还在这里,废墟还是废墟,于是把希望寄托于年轻人身上,但是年轻人马上接过了责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微笑,感到承认应该尽责任,但是感到冷,感到苦,那么年轻人眼里的废墟到底是该废还是该留?在预习过程当中,有同学提问,他不是说要走吗?他想到哪里去?他会留下来吗?他到哪里去?文章中说到了吗?找到没有?文本中有没有原句?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有一句:“留下来吧,就是因为废墟需要每一个人,”年轻人说的什么?
生:匹夫有责
师:对,个人力量是小的,但是每个人聚集起来就大了,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梁漱溟在回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当时候8岁,侵略者在搜查他们家的时候,临出门甩下一句话:“以后你们得把大门口打扫干净!”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大门口再脏,跟自己都没关系。还有,鸦片战争,英军在虎门要塞登陆的时候,沿江两岸成群的居民在观看,看什么?看自己的政府军队跟洋鬼子打仗,好像是看两个不相干的人在打仗,跟他们无关;第三个,当龚自珍的儿子带着英法联军到圆明园,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很多百姓看冲天的火焰,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因为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哪里知道里面藏了那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智慧的结晶,所以,烧就烧吧。三个事例联系起来就是说,当我们的国家被侵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处于麻木的状态,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责任,宗璞在与年轻人对话中,她强调的就是,虽然当我们要尽责任的时候,感到冷,感到苦,但是我们必须尽责任,当我们每一个人在尽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就强大起来了。在对话当中,他们涉及到了一个人,谁?
生:画家。
师:年轻人意识到了责任,所以,他说?
生:他不是画家,他只是在看圆明园的景色。
师:我第一次到圆明园的时候,我很沉痛,但是我的学生一个个忙着拍照留念,他们脸上没有那种沧桑,或者说他们脸上没有那种严肃。我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还小,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以后再去的时候,别忘了凝神严肃地站立一下,思考一下。废墟的归宿在哪里?我想废墟也许就存在那里吧,就象宗璞说:也许可以保留那些残迹,比如那一座桥,但是,废墟真正的归宿是我们历史上,不要再存在了,破坏一个东西很容易,但是建设一个东西很难,所以,肩负起责任,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那么,废墟到底是在召唤我们什么?大家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开讨论。
(小组展开讨论)
师:说这句话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难,所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楚辞的光辉。”楚辞是谁发明的?
生:屈原
师:屈原有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天下兴亡,每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责任,我们刚才问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或者说年轻人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废墟到底召唤了我们什么?联系这几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有可很多思考,也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这里老师不给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现在留一个作业,记一下,
仿写:
圆明园,你虽然成了废墟,但是,那冲天一火,却惊醒了东方睡狮。
那……,那……
根据大家的感受,思考之后,再仿写,下课。(共52张PPT)
废墟的召唤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雨果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动掠焚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惨痛的一页。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耻辱的历史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为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遭受了英法联军疯狂劫掠,一万多英法官兵个个满载而归。10月18日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放火,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如今的圆明园惟有几根石柱还立在那儿,俯瞰着残垣断瓦,如同一座纪念碑。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养雀笼照片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大水法
大水法遗址
今昔圆明园
看了这些图片资料,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耻辱的历史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废墟的召唤》写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之际。文章包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渴望投身变革的志向。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
2、面对废墟,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你能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4、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
废墟 甲胄
停滞 凝固
充塞 嗫嚅
迤逦 妲己
褒姒 蘸着
绮辉 宗璞
字词积累
zǎo
zhòu
yíng
niè rú

xī sū
yǐ lǐ
甲 胄:
奇耻大辱:
理直气壮:
铠甲和头盔。
极大的耻辱。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红体字注音
海藻 甲胄 远瀛观 嗫嚅
绮辉 窸窣 迤逦
解释词语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
召唤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墟的召唤

主旨

主旨
1—3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含蓄的表达出
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滞”
景色的对比
直抒

主旨
11—19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变的色彩鲜艳,漫天的霞锦
号召全社会的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人。
最后21-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的主旨。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2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3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
2、面对废墟,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你能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4、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
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凭吊和思考
冬日斜阳无力笼罩上的荒凉衰败的圆明园
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
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心情沉重。

凭吊和思考
作者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能让后人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废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大了,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呼唤改革的思想感情。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4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的凝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凭吊和思考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引子——凭吊——召唤—— 思考
一、(1段)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行踪及总体感受,是全文的引子。
废墟的召唤
二、(2-7段)写废墟的凄凉景色及由此感受到的废墟的召唤
三、(8-19段)对“落照”的描写及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思想感情。
四、(20-21)表达了保留废墟的一部分以凭吊这段凝固的历史,记住废墟的召唤的意愿。
呼唤改革, 奉献祖国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一、(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二、(4—10)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三、(11—20)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发出召唤。
四、(21—22)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想一想
结合时代背景体味文中的“废墟”是否仅指圆明园,有无深层含义?若有,它的召唤是什么?
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探究课文
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探究二: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 句,说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探究三: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1)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2)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
(3)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探究四、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探究五:齐读最后两段20-21,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要寻找方法,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废墟的召唤
废墟
召唤
历史遗迹:寂寞、凄清的 圆明园
中国的现实:百废待兴
为民族复兴、国富民强尽匹夫之责(爱国进取)
一、极富感情的写景艺术。
二、低沉、悲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三、浩博的主题和撼人心弦的思想力度。
写作借鉴:
品读语言(练习二)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小结:
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即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思路清晰。
小结:
迁移发展
1、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你知道有哪些事例,说来让同学们听一听。
2、阅读附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圆明园模型
薛为民
以1:1000的比例尺
浓缩历史
罩在一大片玻璃下
这是一块琥珀
圆明园在里面不承认曾被焚烧
骄傲使完整的
形容词似的绿叶
一片也不缺少
门洞没有洞开
一八六0年还在
背景:在圆明园遗址,有一个用玻璃罩着的圆明园模型。今天的游人可由此了解当年圆明园建筑群的概貌,联想当年圆明园的恢宏壮观。
3.仿写: 圆明园,你虽然成了废墟,但是,那冲天一火,却惊醒了东方睡狮。 那……,那……
日本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