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范晔(yè)
四 知
私 心
乐至县童家镇初级中学罗荣制作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司马迁(西汉)
班 固(东汉)
范 晔(南朝宋)
陈 寿(西晋)
前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前四史
司马迁 西汉
班固 东汉
范晔 南朝宋
陈寿 西晋
四 知
古 文 二 则
主人公简介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一、自读课文
1、根据课下注释中的提示,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2、解说题目,指出标题中的“四知”是指什么
1、识记字词:
邓骘 辟
谒见 昌邑
遗 涿郡
zhì
zhuō
bì
yè
wèi
yì
骘
(zhì)安排;定。如:评骘。
辟
(bì)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谒
(yè) 拜见,请见
一.为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遗
(Wèi) 赠送
2、题目解说:
“四知” :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1、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不懂处标记。
二、疏通文意
2、前后讨论解决不懂处。或问老师。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3、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4、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 ) ( )
2)举茂才( )
3)当之郡,道经昌邑( )( )
4)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 ( )
5)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6)不受私谒( )
7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 )
代“杨震”
征召
推举、选拔
到
取道
过去
担任
给予,赠送
拜见
原先、过去
有人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3)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
不亦厚乎!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他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
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中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
开办一些产业。
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馈赠
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一)、字词释义
辟 :
举 :
迁:
之:
故:
谒:
怀:
遗:
转:
厚:
征召
推举,选拔
晋升
到,往
从前
拜见
揣着
赠送
调动
丰厚
检查学习效果
(二)、句子翻译
1、当之郡。
当去东莱郡的时候。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3、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代词 ,指杨震
征召
即秀才
晋升或调动官职
动词,往、到
推举
拜见
过去
来
给予、赠送
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
自称故人
(送金这件事)在夜里
是没有人知道的
zhì
bì
yè
wèi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调动(官职)
本性
私下的贿赂
原先、过去
年长的人
有人
让
替
开办
让
称作、号称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优厚
zhuō
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读懂注释,疏通文意, 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三、整体感悟
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事?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
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清廉
及对子孙的教育)
(“后转涿郡太守”到“不亦厚乎”)
二、整体感悟
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方法:
1阐明材料蕴涵的道理,提出观点。
2.论证观点。
3.作结论。
问题导读
1)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杨震高
尚品格的?
2)阅读课文,说说杨震是一位怎样的
官吏?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
这一形象的?
3)你是怎样看待杨震的行为的?
杨震
拒收下
属贿赂
拒为子孙
开产业
廉洁
自律
俭朴
无私
(语 言)
态度
坚决
二、思考:
1、从全文来看,作者开头写“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避之”的目的是什么?
2、当别人给杨震好处时,他的态度怎样?
3、你认为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
1、要点:从侧面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2、A、昌邑县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并说“暮夜无知者”
时,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他拒不受贿,且态度坚决。
B、“故旧长者”提出“为开产业”时,震曰:“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要点:贤明,做官清正廉洁、自律慎独,在金
钱面前不动心,做人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是老百
姓的父母官.
1、从全文来看,作者开头写“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避之”的目的是什么?
2、当别人给杨震好处时,他的态度怎样?
3、你认为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
4、再读《四知》,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5、假如一位贪官遇到这种情景,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说一段话,描述一下他的丑态。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四、写作特点
1.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2.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循吏"、 “青天” 、 "良吏"、"廉吏"
西门豹 、董宣、狄仁杰 、包拯 、海瑞
五:拓展延伸
包 拯
寇 准
胡长清
成克杰
大贪官
(一)
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
“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迨dài等到,达到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相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
译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宰相?”坐无答者。
1、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 2、营:修建。
3、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4、鼎鼐:这里指朝廷。5、北
使:北方辽国的使臣。 6、预:参加。 7、历:逐个,一一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第( ) 2)迨( )
2、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断开。
迨 准 南 迁 时 北 使 至 内 宴 宰 相 预 焉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寇准是一位怎样的宰相,具体表现在哪里?
5、文中“坐无答者”起什么作用?
思考题
注释
住宅
等到
/
/
使臣逐个地打量各位宰相,对翻译人员说:“哪一
位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在座的人没有回答的。
对照衬托,用在座宰相们的无言以对,证明
他们都不是“无地起楼台”之人,通过对照,更加突
出了寇准的廉洁奉公。
(二)
勉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之穷乏者。
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
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輧(zīpíng );如其
不才,终为他有。”
1、勉:徐勉,在梁朝曾任吏部尚书。2、赡:供给。
3、门人故旧:门生和旧友。4、从容致言:从中调解,向徐勉
规劝。5、辎輧:古代贵人乘坐的车子。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管( ) 2)遗( )
2、翻译文中画线句。
3、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断开。
4、结合文中内容说说徐勉是怎样的一个人?
5、长辈留怎样的遗产给后代,幼辈怎样继承
先辈留下来的遗产,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你是怎样认识的?
思考题
注释
置办
留给
/
/
/
子孙如有才干,就可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贵人
乘坐的车子;如果没有才干,(即使留给财产)
最后也会为他人所有。
清正廉洁、俭朴无私
长辈的遗产有两种:一种是有形财产,一种是无形的精
神财富。晚辈继承先辈的有形财产虽无可厚非,但害多利少。
精神财富虽无形,但可激发下一代奋发图强,更有所作为。
一、关于任命、升调官职的词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2.举茂才
3.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4.后转涿郡太守
六:知识归类
二、知 一词多义
1.暮夜无知者
2.君不知故人
课后作业:
1、归纳重要字词的注释
2、翻译下列句子
A、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C、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D、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古 文 二 则
私 心
廉洁的名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法.巴尔扎克?
廉洁的故事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大臣。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识记字词
辄叱 便宜
质悫 蕴藉
安寝 省
Zhé chì
biàn
què
jiè
qǐn
xǐng
1、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不懂处标记。
二、疏通文意
2、前后讨论解决不懂处。或问老师。
三、效果反馈
(一)、字词释义
奉:
节:
言事:
或时:
方:
见轻:
省视:
竟夕:
修:
(一)、字词释义明确
奉:
节:
遵守
保持节操,名作动
言事:
说话办事,名作动
或时:
有的人有时候
比拟,比作
方:
被看轻
见轻:
探望
省视:
整晚
竟夕:
修:
修饰
便宜
古义:biànyí 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选举
古义:指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piányi 指价钱低
今义:用投票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负责人
古今异义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
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
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
此见轻。
奉公守法竭尽忠诚
说话办事
违背法规
有人
(他)就斥责并
让他们走开
陈述的书
面意见
指对国家
有利的事
一并
封好呈上
像这样
本性
朴实
què 恭谨、
诚实
清廉
著称
比拟、
比作
西汉大臣,以
明经洁行著称
宽容
不修整自己的
威严仪表
因为
被看轻
biàn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
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
岂可谓无私乎?”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
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
高长官相当于宰相,代指朝廷
选贤任能
可是
始终没有任用(他)
去
生病(病
得很重)
探望
但
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
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着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
译文参照
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三:段落层次
一、正面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
一是“诸子或时谏止,(第五伦)辄叱遣之” 。
二是“吏人奏记便宜者,亦并封上”。
全文分成两层
二、用第五伦自己的话来证明他的真无私(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
一是对故人的友情。二是对儿子的亲情。由此可知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真正的公正廉洁。
段落层次
反衬
《私心》
1、课文为表现第五伦大公无私,写了哪几件事?
2、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私心》?
3、第五伦的私心是自私的思想吗?为什么?
4、你认为第五伦是个怎样的人?
一、思考:
1、一是“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二是“吏人
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2、要点:“大公无私”是时人对第五伦的高度评价,
而私心是第五伦的自我反省。作者写了别人所不
知道的他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是指“昔人有与吾
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
忘”,二是“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1、课文为表现第五伦大公无私,写了哪几件事?
2、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私心》?
3、在一般人看来,他的这些私心是每个人都会
有 的正常心,而第五伦却深深自责,而且用反问
的语气说:“岂可谓无私乎?”可见他对自己的要
求是多么高啊!他的这番话可以使古往今来的一
切贪官污吏无地自容!也可以挖挖自己内心深处
的私心杂念。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
真正的公正廉洁。
4、要点:谦虚自省、奉公守法 、坦诚无私、
清正廉明、严于修身
3、第五伦的私心是自私的思想吗?为什么?
4、你认为第五伦是个怎样的人?
5.如何理解“岂可谓无私乎?”
用反问句式更能突出第五伦的坦诚无私、严于律己。
6. 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私心》?
“大公无私”是人们对第五伦的高度评价,而私心是第五伦的自我反省。作者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五、归纳主题
1.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3.写作借鉴:发人深省的语言,促人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六写作特点
二、找出短文中人物的语言大声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三、谈谈杨震、第五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拓展迁移
《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2.请谈谈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专心完成学业的。 3.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请你对这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何岳拾金不昧
读后感
第五伦正直廉洁,在物质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先是在第一时间没有接受有人送来的良马,后是在朝廷选拔人才时能够进行“思想交锋”,排除私念,最终没有录用那个人。出以公心,量才用人,任人唯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难。如果今人能以第五伦为镜照一照自己,官场腐败或许就不会禁而不绝。
读后感
其实,最撼动我心灵的还是第五伦的诚实。第五伦没有接受别人送来的良马,没有任用送马人为官,按理说他的人格已无可挑剔,至于他内心的活动属于个人的秘密,不说谁也不知道,给人的印象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这有多好。可是,他还是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讲给了别人。至于对侄子和儿子关切程度的不同,更属人之常情,可他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第五伦这样做,在常人看来不可理解,竟至有些愚笨了。
读后感
贤哲有言:“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说苑·说业》)有智慧却用于谋私,不如愚笨用于为公。所以说,巧妙的虚伪不如笨拙的真诚。第五伦严于解剖自己,“愚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公之于众,实在是比那些巧舌如簧喊为公,而实际上挖空心思谋私利的人要高尚不知多少倍。千难万难,敢于袒露自己的私心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读后感
做人做事做官,都离不开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还有向先进典型学。值得学习的先进典型有很多很多,我们在学习先进典型时,不妨再费点心上溯两千年,学一学第五伦如何?
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自我批评,可似乎都不如第五伦那样的“拙诚”更真实。《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讲解《四知》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讲解《私心》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附:杨震故事 《毁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