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15:55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 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古今异义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得:
不足:
如此:
古义,色彩鲜艳美丽;
今味好,香浓
此处义为“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a.判断句: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特殊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三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认为……奇特
黄发、垂髫
缘=扶
要=延
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文章梳理
忽逢桃花林
发现桃花源
桃源人生活
作客桃花源
迷失桃花源
欣赏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品读课文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桃花源美在哪里?
社会生活更美——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 安居乐业。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淳朴、热情友善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文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暗示?
主题探究
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 做一个桃花源中人吗?为什么?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有花无叶也孤寒, 有叶无花草一般。 最是桃花饶态度, 醉花娇绿恼人看。
东园探桃李 杨万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唐 张旭
人间四月芳霏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
桃花诗——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饮 酒 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代表作品一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代表作品二
归田园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便舍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
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打鱼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 相 闻。其中 往 来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 人。黄发
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就邀请(打鱼 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 
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
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
为具言 所闻 ,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
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幻灯片 22板书]
至其家,皆出 酒 食。停数日, 辞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处处 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行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欣然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点评]此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飘渺,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21桃花源记
A卷
基础知识测试卷
一.字音字形训练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10)骥 (  ) (11)怡然 ( ) (12)皆(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B.便yāo(  )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C.yuán(  )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D.xún(  )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E.欣然ɡuī(  )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F.后suì(  )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________(  ) ________(  )
B.着:________(  ) ________(  )
C.间:________(  ) ________(  )
D.率:________(  ) ________(  )
E.语:________(  ) ________(  )
二、重点词句考查
1.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B.率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C.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E.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F.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1)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2)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3)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4)志 寻向所志 、
处处志之 、
(5)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问所从来,具答之 、
(6)乃 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缘溪行 (2)忽逢桃花林
(3)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5)欲穷其林 (6)林尽水源
(7)便舍船 (8)才通人
(9)豁然开朗 (10)屋舍俨然
(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阡陌交通
(13)鸡犬相闻 (14)悉如外人
(15)黄发垂髫 (16)怡然自乐
(17)具答之 (18)便要还家
(19)设酒杀鸡作食 (20)咸来问讯
(2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24)无论魏晋
(2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6)停数日,辞去
(27)此中人语云 (28)不足为外人道也
(29)便扶向路 (30)处处志之
(31)及郡下 (32)诣太守
(33)说如此 (34)寻向所志
(35)欣然规往 (36)寻病终
(37)后遂无问津者 (38)未果
4、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问所从来。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文学常识考查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_,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________朝。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桃源,
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四.默写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文中借对土地、居民的描写,展现桃花源和平图景的句子是 , ,

(2)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 , , 。
(3)描写桃花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 , ,
, , 。
(4)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 , ,
, 。
(5)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 , , 。
(6)文中能体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词语是 。
(7)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 , 。 , 。

(8)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9) 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
B卷
文言能力强化卷
一.课内文段阅读练习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给选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5、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6、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
(2)
(3)
7、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9、“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0、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1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逐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1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14、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6、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7、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19、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20、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1、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二.课外拓展文段阅读
(一)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22、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  ) 靡(  ) 吠(  ) 俎(  ) 孺(  ) 怡(  )
23、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  ) 荫(  ) 纵(  ) 斑白(  )
24、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25、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26、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27、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________》。
28、解释下列各句加粗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29、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3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31、解释下列词语。
(1)沽:      (2)市:        (3)潜谋:
32、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
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理由:
33、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34、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C卷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一.中考经典回放
(一)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5题。(2006年苏州市中考试题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7、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9、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分)
10、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课外延伸阅读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 有改动)
11、(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12、第4段中心句是
第5段画线句主要阐明 的观点。
13、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三、趣味文言文
凿壁借光
《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字稚圭〔1〕,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2〕,衡乃穿壁引其光〔3〕,以书映光而读之〔4〕 。邑人大姓文不识〔5〕,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6〕,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7〕。主人感叹,资给以书〔8〕,遂成大学〔9〕。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10〕。”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11〕,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匡衡:家贫好学,经学绝伦,尤通《诗经》。汉元帝时官至丞相。〔2〕逮:达到。〔3〕穿:凿通。〔4〕映:照耀。〔5〕邑(yì )人:同乡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字〔6〕佣作:做雇工。〔7〕愿:希望。〔8〕资给(jǐ ):资给供应,这里指供给。〔9〕遂:于是,就。 大学:造诣很深的学问家。〔10〕解人颐(yí ):使人开颜欢笑。 颐:脸颊。〔11〕畏服:敬畏佩服。是:此,这样。
【问题探究】
1.本文写了几件事 试用四字短语概括。
2.你通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能升华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应试训练】
1.从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例子。
2.“时人畏服之如是”中,有两个代词,请分别说出它们指代的内容。
3.从下列各句中,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项( )
例:遂成大学。
A.衡乃穿壁引其光 B.闻者皆解颐欢笑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4.你还能说说一至两个意义与“凿壁借光”相似的典故吗
21桃花源记
A卷基础知识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字音字形训练
1.(1)huò (2)yǎn (3)qiān mò (4)jīn(5)yì (6)yì (7)tiáo(8)jì (9)bìn (10) jì (11) yí (12) jié
2.A.咸 全、都 B.要 同“邀”邀请 C.缘 沿着 D.寻 不久 E.规 计划 F.遂 于是,就
3.A.shě舍弃 shè屋舍 B.zhuó衣着 zháo着急 C.jiān房间 jiàn间隔 D.shuài率领 lǜ圆周率 E.yǔ语言 yù不以语人
二.重点词句考查
1.A.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B.妻子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C.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此 像这样 这样
E.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F.鲜美 (指色彩)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2.(1)动词 舍弃;名词 房舍 (2)动词 寻找; 副词 顷刻、不久 (3)动词 作为;介词 对、向 (4)名词 标记; 动词 作标记 (5)代词 这样;代词 他们 (6)副词 于是,就; 副词 竟,竟然
3.1)缘,沿着 ;行,船行(2)遇见,碰到(3)鲜艳,美丽(4)繁多交杂的样子(5)尽(6)尽头,源头(7)丢弃(8)才,仅(9)开阔的样子(10)整齐的样子(11)类(12)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交通,交错相通(13)听见(14)都,全(15)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16)愉快的样子(17)详尽(18)邀请(19)摆设(20)都;消息(21)说(22)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23)间隔,间断(24)不要说,更不必说(25)其余的人(26)告别;离开(27)(yù)告诉(28)足,值得(29)沿、顺着(30)做标记(31)到,到达(32)到某人所在的地方(33)像这样(34)标记(35)高兴的样子(36)不久(37)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渡口(38)没有实现
4. 1.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8.(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9.(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三.文学常识
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问 离
四.默写
1、(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个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豁然开朗 (7)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甚异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卷文言能力强化卷答案
一.课内文段阅读练习
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垂髫:指小孩
要:同“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就 惋:惊讶、惊奇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得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4、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渔人
5、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6、(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语,“不管”。
7、(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咸来问讯
(4)先世避秦时乱
(5)与外人间隔
8、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
9、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10、C 11、C 12、D 13、C 14、C15、C
16、活动、穿戴、心情
17、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8、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19、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0、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1、①“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②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③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二.课外拓展文段阅读
(二)22、jì mǐ fèi zǔ rú yí
23、憩:休息 荫:遮蔽 纵:纵情 斑白:指老人
24、(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
(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25、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26、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三)27、桃花源记
28、①只 ②长寿 ③有的人 ④这里
29、多过其实
30、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四)31、沽:买 市:买 潜谋:暗地里商量
32、B 联系“日已晚”“先取一二千”说明道人打算在此过夜,第二天再行挖钱;联系后文二人想分作两份和一人想独吞等明显是都惦记埋在地下的钱,因此“发”是开掘而不是出发。
33、买酒的人也想在酒食中下毒,害死两个道人就可以独吞了。
34、本文揭露讽刺了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丑恶社会现象。
C卷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答案
一.中考经典回放
(一)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二)6、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7、(1)咸(皆)(2)延
8、(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二.课外延伸阅读
11、(5分)(”(3分)写出人名1分,写出主要事迹2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2)(2分)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对比1分,作用1分)
12、(4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2分)
13、(3分)“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三、趣味文言文
凿壁借光:
问题探究1.三件事:凿壁借光 佣作借书 说诗解颐 2.家贫不要紧只要立志勤奋苦读,终能成才。
应试训练1.①“主人怪之”、“感叹”、“资给以书”;②“闻者皆解颐欢笑。”前者是为了烘托匡衡的勤奋,后者是为了烘托他解《诗》水平高。 2.之,指代匡衡;是:这样,指代“闻者皆解颐欢笑。”3. A 4.悬梁刺股。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附录:
桃花源简介桃花源位于桃源县境内,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桃花源记》记述了秦代渔人为避战乱隐居山间,过着自耕自足生活,桃花源始于晋, 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民国年间只存几处破烂景点,50年代以后进行了修复,但仍未恢复原来的规模。1990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开发,桃花源山水之美,洞谷之幽,道观亭阁之盛,书对诗画之丰,举世罕见。 千百年来,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右今游人。桃花源现有四大景区。游园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大型游园赏花活动、文学研讨活动、科技成果展销洽谈和经贸洽谈活动等。在秦农村,村民用秦币,使秦具,再加上味压天下的秦人正宗擂茶,香过茅台的秦人腊酒,今游客陶醉其中,忘身世外。
有关桃花的诗:
【古风】李白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