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 课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 课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15:55

文档简介

2、永久的悔
 【教学构思】
  教学本文要理清全文脉络,学习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从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全局性莫及的感情。人文目标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他们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人,都无法抗拒自然规律,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等到良心发现时,却已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该是怎样的遗憾和愧悔啊!人的一生中,朋友可以有很多个,友谊可以从头再来,惟独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失去了这人间的挚爱亲情,任何弥补都是无济于事的,也许只能留下永久的悔。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语言学家、教育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病逝,享年98岁。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2,学生讨论,小结: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
3、把握课文结构。
⑴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⑵划分结构(板书)
一、(1-2)点题: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家庭的基本情况
二、(3-9)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   幼年的生活状况
                 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扣题: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四、分析课文,讨论第一部分。
1、听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说“悔”俯拾皆是,文中却说“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三个“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齐读第一部分,品味作者的感情——深沉、悲哀。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①作者的家庭生活状况怎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四字短语或成语概括。
(穷困潦倒、孤苦伶仃、背井离乡、艰难度日)
②作者幼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奢侈的想法是什么?最幸福是什么时候?最痛苦是什么时刻?
(作者幼时最大的感受是贫困与饥饿;最奢侈的想法是吃几口“白”的;最幸福的时候是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最痛苦的是终日吃那又红又涩的像猪肝一样的红高梁饼子。)
③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年幼的“我”想了哪些办法去解决燃眉之“馋”呢?
(嘴甜,讨大奶奶喜欢;拾麦子;割牛草。这三件小事虽体现了“我”的聪明灵活,但主要是家境贫寒、饥饿所迫。)
④作者写母亲,为什么提到“吃”?是不是离题了?
(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除“黄的”以外,所有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母亲一生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好吃的全给孩子们。所以,没有离题,从“吃”这个角度写出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含辛茹苦。)
⑤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文字,仔细揣摩。
★母亲在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上学。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吃。不但是月饼,连其它“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母亲为什么会在自己头脑里印象模糊?她为什么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笑过呢?
(印象模糊是因为:第一,我在她身边呆的时间短,只呆到六岁,记忆少之又少。第二,我年幼不懂事,不懂得关心母亲;母亲一辈子没有笑过是因为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受尽苦难,饱尝骨肉分离和家境困顿之苦,太多的辛酸和悲伤,母亲又怎能开怀一笑呢?)
2、分析第三部分。
⑴指导朗读。
⑵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永久的悔”?
(因为作者幼年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是,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的母亲却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
⑶情感迁移: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多年以后学业有成,风尘仆仆回到故乡,想接母亲回里享享清福,可是,母亲已经永远不能看见儿子衣锦还乡了!你也永远不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红高梁饼子了,只见一堆黄土,一拱新坟,母子已是阴阳两隔,你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此时的你,在母亲的坟前惟一的就是长跪不起,你想对沉睡九泉的母亲倾诉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点点滴滴写满了父爱的深沉、母爱的温馨,请大家说一说,自己在家是怎样与父母相处的?你是从哪些点滴小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与关怀的呢?
四、总结。
【教学反思】(共23张PPT)
你听过这首歌吗?
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隆回县三阁司中学 向敏华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代表作:《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唾手可得(tuò) 立锥之地(zhuī) 轮廓(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耕耘(gēng yún) 恃而不恐(shì) 俯拾皆是(fǔ) 简陋(lòu) 够呛(qià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望九之年:接近九十的年纪。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太多。也可说 “俯拾即是”。
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迫不得已).也可说”背井离乡”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用于“无立锥之地”)。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2、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一、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这个“悔”字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章围绕哪个字展开?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理清课文层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听朗读,完成下面的作业:
作者“永久的悔”是: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作者“永久的悔”原因是: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 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一个“悔”字贯穿文章始终
一、(1-2)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首尾呼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看一看,想一想
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6岁时,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从此以后,就离开了母亲,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但都是由于回家奔丧,留的时间也都很短暂。那时,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羡林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会泪流不止。
我读过季老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读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读的时候,那种痛的感觉永远新鲜。我们山东有句老话,说“儿子长得特别像妈”,所以我问季老:“你长得像母亲吗?”没有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一张照片都没有?”“没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有照片?”“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了。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的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摘自《倪萍“聊天”手记:我与季羡林先生聊〈永久的悔〉》
看一看,想一想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一、作者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请说说你的感受?
二、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家境贫穷、缺食少吃?
三、本文题为《永久的悔》,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自己吃的经历。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用原文回答)具体都有哪些吃的呢
四、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 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1)母亲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和子女。
(2)母亲一辈子过着穷苦的生活,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做子女的永远也报答不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3)母亲那惆怅、失望、悲伤的样子,永久地定格儿子的心中。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明确:树想安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子女想奉养亲人而亲人却不在了。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
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的“红的”。
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
动物也知报母恩,
那么,人呢?
母亲,节日快乐
游 子 吟
(唐) 孟 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相通之处: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母爱的伟大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课后作业:
看视频,卧冰求鲤.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尽孝心?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课后练笔:
1、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2、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