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化州市新安中学 刘海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2.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文学家,在四十岁时便写下享誉世界的作品,他的悟性是艺术家的悟性,洋溢着青春气息,他的智慧是诗人的智慧,用形象和寓言来说出人生的真理,这位文学家便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观的先驱——纪伯伦,今天我们就通过《更浩瀚的海洋》来体味他的智慧和悟性。
二、作者介绍
明确:教师择要介绍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 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曾闻名全球。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的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吧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是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工巧匠 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文的风暴,机时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文的最好礼物。
三、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初步阅读课文
1.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上述总是边听边思考。
3.要求学生简述故事。
4.学生自主质疑。
五、合作探究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全班讨论,
教师作必要的准备时可着重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文中描绘的七种人生状态。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能样的表现?具有怎能样的象征意义呢?
参考:
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路,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在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并通过对他们各自行为和道具的个性化戏剧化的描绘,提示了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大致概括如下:
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苦又咸的,从的岩石是灰色的岩石。
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是有甜味的,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坐的岩石是白色的岩石。
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怜悯在把死鱼放回大海。
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一遍一遍重复地勾画自己的想象。
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人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着大海,听一只贝壳的轻微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为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六、小结,布置作业
抄写并解释课后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总是进行讨论:
1.体验反思:联系实际,针对上述若干人生态度,发表自己的感想。解说:体验性阅读反映了语言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是依据教材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成和引导。
2.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明确: 通过对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地,不宜等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情感是鄙视和否定。
3.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如烟海瀚的海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作品中关键句和关键语段赤分析,如要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我一次次离去,与那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等等。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归纳部分要点如下:
寻找更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纪伯伦追求的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一种纯朴简单的生活,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对爱和美也有如饥似渴般的追求。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的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 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人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4.读了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板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老师可参与讨论,提倡平等、质疑、互补的讨论方式。课后以随笔的形式形成文字。)
二、小结,回顾目标。
三、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搜集伯伦的其他经典作品进行扩展阅读。
板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鄙弃:悲观厌世者 轻浮乐天派 虚伪慈善家
我和我的心 溺于幻想者 虚无空想家 舍本求末者 逃避生活者
追求:纯洁、爱与美,理想境(共9张PPT)
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泉州外国语中学 刘顺玉
作者简介: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曾闻名全球。
他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村。12岁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15岁返回祖国学习阿拉伯民族语言,25岁留学法国,进入巴黎艺术学院,师从艺术大师罗丹。28岁后长期客居美国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直到48岁去世。一生涉足于诗歌、诗剧、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领域,尤以散文诗创作成就最高,散文诗集《先知》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曾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集还有《折断的翅膀》《泪与笑》《行列圣歌》《沙与沫》等。画作约有700幅,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浩瀚 沐浴 怜悯
顶礼膜 拜 玛瑙 袒露
虔诚 芳草萋萋
hàohàn
mùyù
liánm n
mó
m 'n o
qīqī
qiánchéng
t nlù
字词知识: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思考: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
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
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
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
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
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
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
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作者对这七种人的情感态度
?
“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
鄙弃和否定
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海洋,要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指的是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我和我的心
鄙弃:
追求:
悲观厌世者 轻浮乐天派 虚伪慈善家 溺于幻
想者 虚无空想家 舍本求末者 逃避生活者
纯洁 爱与美 理想境界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纪伯伦: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纪伯伦: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延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