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家》课件+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家》课件+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15:55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周国平
制作人:奉新中学 涂小妹
家是什么
社会学家的说是社会的最小细胞;
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
文学家说是家是盖在下面养着一群猪。
究竟什么是家呢?
1.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3.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4.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以上这几句话出自我国学者、哲学家周国平之口。无论是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他经典的智慧箴言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澎湃着人们的情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哲理散文《家》。
1.深情地朗读
2.深入地品读
3.丰富地联读
一文三读:
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

xiè






然 失 色
àn






  “三分文章七分读”“美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自由、快速朗读课文。
  思考:在文中作者把家比作了什么?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作者把家依次比作船、港湾、岸。船带给人温馨,港湾带给人温暖,而岸则带给人们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
  散文的朗读也要注意技巧。请大家思考:阅读这篇充满情味的散文时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应带着对家的爱与眷恋,用舒缓的语速来读。
  1.请大家思考,并从第一部分中找出一个恰当的修饰语完成“家是一只 _____的船”?
家是一只小小的船;
家是一只牢固的船;
家是一只载我们穿过漫长岁月的船;
家是一只不惧怕命运的变化莫测的船;
家是一只在漂流中有了亲爱的船;
家是一只温馨安乐的船。
  2.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再说在家中“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这些语句似乎和题目中的“温暖”一词不相照应。思考后请谈谈你的认识。
  原文真实地表现出生活中的家是最平凡,也最真实的。在家庭中不一定时时刻刻都是温馨甜美的,有时候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小的摩擦,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家里有温馨,偶尔也会有争吵,这才是真正的家的味道!
  生活中的家人的感情也不像小说中写得那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生活中的家是最平凡,也最真实的。正如文中写的“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3.你是如何理解“人间乐曲”的?
正是生活中有高潮,有低潮,有温馨,有争吵,才汇成了一曲高低起伏、美妙动听的人间协奏曲呀!
  4.周国平善于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智者的深邃。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大量的故事、诗词和名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作者都引用了哪些故事、名言或诗句?并思考作者引用这些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
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的回答——更生动地说明一个人无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引用了马致远的“渔灯暗,……是离人几行清泪” ——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间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的,都要登临“家”这个接近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5.本文中的这三大部分可否调换顺序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换。
船、港湾、岸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作者在引文部分就写到把人生比作漂流,因而作者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家是船,船在航行过程中必然要停靠在避风港休憩,而船也自然不可能永远都在远航或在避风港停歇,最终还是要靠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比喻是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前面的比作船就是后面的比作港湾和岸的前提,而后面的比喻港湾和岸是由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什么?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作者笔下有不同的“家”。大家请一起再来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和当代散文作家毕淑敏笔下的家吧。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泰戈尔《新月集·家庭》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励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假使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他们都抓住了生活中具体的典型的事物,例如摇篮、床铺、手、肩膀等等,并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他们对家的感悟和认识。请你仿照上面的示例写几句话,抒写你对家的独特感悟。
要求:1.选取生活中具体典型的事物;
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家是什么?
家是一叶小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河,家正如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未成年时,你借着父母之舟遮风避雨。一旦长大,你就得自己另驾一舟驶向烟波浩淼的江河。
本文用了很多四字雅词,如:
岁月之河 炊烟袅袅 安之若素 举止泰然
风平浪静 波涛汹涌 缓缓而行 人间乐曲
灯火摇曳 人声喧哗 梦魂萦绕 倦鸟思巢
请任选三个词语(多者不限)写一段文字。
要求:1.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在美国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作品《小公主》中,对家是这样解释的:
  萨拉:“校长,我认为这里并不是我的家,虽然有我的容身之处。家,应该是一个有温暖的地方啊!”
  在物质的外壳下,家更应是“放心”的地方。《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家》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学习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习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如何评价生命价值,进而激励学生昂扬向上,追求不止的人生志向,培育其踏实宽厚、坚韧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对学生健康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和熏陶,在阅读中学会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个性化思考和认识,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四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第五册“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深化。《家》这篇散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家的实际作用,进而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家》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完成学生学习散文从记叙性、抒情性到议论性过渡的关键。因此,可将了解议论性散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性散文的议论主旨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的感情定为教学的重点。将把握文章蕴含的生活哲学、学习思考人生作为教学的难点。
本文是周国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品《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中的一篇。作为研究哲学出身的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丰富的哲学韵味。本文即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揭示家对于人生的特殊意义。可设想在教学中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课文中先叙后议再抒情这个重点。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在朗读指导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媒体创设气氛,变换朗读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师生合作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小组内自选性展示朗读等。在感受了课文记叙部分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议论抒情部分,通过比较感受它们的不同表现力所体现出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这一转变解决对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关于学习作者理性思考这一难点的突破,可通过分析课文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如“友情是什么”、“失败是什么”等问题,由课文联系实际,哲学性的阐释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理性思考的认识,为课后写作做好铺垫。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小组学习等方式,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蕴涵的哲理。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掌握分析议论性散文主旨的方法。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师生互动、指导朗读、小组探究、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和睦家庭的图片影音资料、配乐朗读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像,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因此要通过师生互动、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创设的已有情境中成为与老师平等的课堂参与者,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的目的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家》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语言充满了哲学意味。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特别是一些哲理深刻的语言,通过赏析评论等方式由学生个人提到课堂上来,由教师点拨师生讨论来解决。
三、 说学法
关于课文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营造的情境之中,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感受,包括作者的和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自我的感受。将自己摆在学习主人的地位,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中去。实现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使自己倘佯于平等对话的平台。
四、 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爱住我家》或《吉祥三宝》的MTV,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融于家的和睦温馨之中。
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或是会描述节目中家庭的幸福情景,或是会想到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是会说出自己对家的一些感受。之后教师可说出自己对家的一些感受,如“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由此而导出哲学家周国平对“家”真谛的揭示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让学生说出自己从白杨树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