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科学与艺术 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科学与艺术 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15:55

文档简介

科学与艺术
一、基础题(18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B.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题名。
C.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D.骄傲自满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拌脚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种流派不胜枚举。
C.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D.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大染坊》这部电影塑造了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英雄事迹。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 )(3分)
正在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 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国土资源清查。
二、整体感悟(10分)
1.“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这句话是何含义?(5分)
2.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5分)
三、课文阅读题(12分)
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2.“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两个“自然”有何区别?(3分)
3.文末最后一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4.你是喜欢科学还是艺术?为什么?(3分)
四、中考题(20分)
母亲的“谎言” 刘燕敏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xiàn mù( )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上医院去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了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阳光,jǔ( )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上,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在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 )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4分)
xiàn mù( )( ) jǔ( )丧 按捺( )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
(1)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2)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3)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3.文中正面记叙了几次家长会上发生的故事?每次家长会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分)
4.你对家长会后她、她的儿子的表现有何感受?(2分)
5.读完这篇文章,你对文中的妈妈、儿子、老师(幼儿园、小学)有怎样的印象?(3分)
6.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分)
7.文章结尾处写“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此刻,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感情?请将她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不少于100字。(4分)
Ⅴ.一、1.B 点拨:A中“称”应读“chèn”;C中“惬”应读“qiè”;D中“砥”应读“dǐ”。
2.C 点拨:A中“需”应为“须”,B中“题”应为“提”,D中“拌”应为“绊”。
3.D 点拨:注意成语的意思。
4.C 点拨:A中“塑造”应和“形象”搭配;B中“通过”和“使”不能同时使用;D中应改为“我对《哈利·波特》这部小说有较大的兴趣”。
5.A 点拨:A应为比喻。
6.B 点拨:注意词组的内在逻辑顺序。
二、1.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点拨:深刻理解文意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2.因为科学的普遍性(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根植于整个人类。在普遍性的范围方面,科学要大于艺术。 点拨: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三、1.这个“相联”表现在艺术和科学都需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这是科学和艺术相同之一,还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
2.第一个“自然”应该理解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第二个不包括。
点拨:结合前后句去理解。
3.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因而“最高尚”“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中“深刻性”可以理解为“真理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理解为“深刻性、普遍性”的结果。 点拨:找文句中内在的逻辑关系。
4.艺术。因为艺术给人带来欢乐。 点拨:只要语句通顺,写出理由即可。
四、1.羡慕 沮 nà 点拨:不要把“捺”读成nài。
2.(1)形容轻视。(2)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3)问题。
点拨: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句中去理解,不可单独硬性地去解释。
3.文中正面记叙了三次家长会上发生的故事。每次家长会的共同之处是;她的儿子总是被老师批评,她总是用“谎言”安慰和激励儿子。 点拨:看文章,把握中心,结合标题去理解。
4.孩子在学习出现问题或遇到较大失误的时候,非常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和鼓励,而且鼓励的话语往往产生积极的效果。 点拨: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5.母亲:热爱孩子,注重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重视,缺乏教育艺术。儿子:淘气、懂事,努力学习。 点拨:注意从故事中分析人物性格。
6.由4个片断情节并列连缀成章。
7.今天,儿子终于成功了!十几年来,我独自承受的来自老师的压力总算结束了,看来,我的教育方法没错!多么希望所有的老师能多给孩子一些激励,指引他们成功呀!
点拨:言之有理即可,要扣住母亲当时复杂的感情去写。(共19张PPT)
泉州外国语中学语文组制作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新授
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词语解释: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依据;根据。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 响。
升华:比喻事物和提高和精炼。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再次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围绕下面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5、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明确: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6、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明确: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7、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
明确: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8、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
明确:.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9、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嫦娥冰雕科学与艺术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