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2003—2012)物理试题分类解析——专题26 动量守恒定律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年高考(2003—2012)物理试题分类解析——专题26 动量守恒定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7-17 21: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年高考(2003—2012)物理试题分类解析
专题26 动量守恒定律
一.2012年高考题
1.(2012·福建理综)如图,质量为M的小船在静止水面上以速率v0 向右匀速行驶,一质量为m的救生员站在船尾,相对小船静止。若救生员以相对水面速率v水平向左跃入水中,则救生员跃出后小船的速率为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v0+ v. B.v0- v
C.v0+(v0+v) D.v0+(v0-v)v
1.【答案】:C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m+M) v0=MV-mv,解得V= v0+(v0+v),选项C正确。
2. (2012·全国理综)如图,大小相同的摆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3m,摆长相同,并排悬挂,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现将摆球a向左边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若两球的碰撞是弹性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B.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动量大小相等
C.第一次碰撞后,两球的最大摆角不相同
D.发生第二次碰撞时,两球在各自的平衡位置
2.【答案】:AD
【解析】:两球在碰撞前后,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水平两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有:;又两球碰撞是弹性的,故机械能守恒,即:,解两式得:,可见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选项A正确;因两球质量不相等,故两球碰后的动量大小不相等,选项B错;两球碰后上摆过程,机械能守恒,故上升的最大高度相等,另摆长相等,故两球碰后的最大摆角相同,选项C错;由单摆的周期公式,可知,两球摆动周期相同,故经半个周期后,两球在平衡位置处发生第二次碰撞,选项D正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弹性碰撞、单摆运动的等时性及其相关知识。
3. (2012·重庆理综)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2m的平板小车上,以共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前行,车所受地面阻力的大小与车对地面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当车速为v0时,人从车上以相对于地面大小为v0的速度水平向后跳下。跳离瞬间地面阻力的冲量忽略不计,则能正确表示车运动的v—t图象为
4. (201·天津理综)(18分)(1)质量为0.2kg的小球竖直向下以6m/s的速度落至水平地面,再以4m/s的速度反向弹回,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小球与地面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为 kg·m/s,若小球与地面作用时间为0.2s,则小球受到地面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 N。(取g=10m/s2)
4.(1)【答案】 (1) 2 10。
【解析】小球与地面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为△p=mv’-mv=0.2×4kg·m/s-0.2×(-6)kg·m/s=2 kg·m/s。由动量定理,小球受到地面的作用力F=△p/△t=10N。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动量变化的计算、动量定理,意在考查考生具体问题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5..(A组)(2012·上海物理)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沿一直线相向而行,A质量为5kg,速度大小为10m/s,B质量为2kg,速度大小为5m/s,它们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两者碰撞后,A沿原方向运动,速度大小为4m/s,则B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m/s。
【答案】:40 10 【解析】:它们的总动量大小为5×10 kgm/s-2×5 kgm/s =40kgm/s.。由动量守恒定律,5×10 kgm/s-2×5 kgm/s =5×4 kgm/s+2×v kgm/s,解得v=20 m/s。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及其相关知识。
6.(2012·山东理综)光滑水平轨道上有三个木块A、B、C,质量分别为、,开始时B、C均静止,A以初速度向右运动,A与B相撞后分开,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此后A与B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大小。
5.【答案】
【解析】
设A与B碰撞后,A的速度为,B与C碰撞前B的速度为,B与V碰撞后粘在一起的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对A、B木块:
对B、C木块:
由A与B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可知
联立上述各式,代入数据得 6.(2012·新课标理综)如图,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角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
(i)两球a、b的质量之比;
(ii)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与球b在碰前的最大动能之比。
设两球共同向左运动到最高处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联立①②③式得

代入题给数据得

(ii)两球在碰撞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是

联立①⑥式,Q与碰前球b的最大动能之比为

联立⑤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及其相关知识。
二.2011年高考题
1. (2011·上海物理)光滑水平面上两小球a、b用不可伸长的松弛细绳相连。开始时a球静止,b球以一定速度运动直至绳被拉紧,然后两球一起运动,在此过程中两球的总动量 (填“守恒”或“不守恒”);机械能 (填“守恒”或“不守恒”)。
答案:守恒 不守恒 解析:在此过程中两球所受合外力为零,总动量守恒;在绳被拉紧的瞬间,由机械能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2(2011山东理综卷)如图所示,甲、乙两船的总质量(包括船、人和货物)分别为10m、12m,两船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v0、v0。为避免两船相撞,乙船上的人将一质量为m的货物沿水平方向抛向甲船,甲船上的人将货物接住,求抛出货物的最小速度。(不计水的阻力)
3(2011新课标卷35题(2))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可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C紧连,是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视为一个整体,现A以初速度v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与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已知C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
4.(2011海南物理卷19题(2))一质量为2m的物体P静止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截面如图所示。图中ab为粗糙的水平面,长度为L;bc为一光滑斜面,斜面和水平面通过与ab和bc均相切的长度可忽略的光滑圆弧连接。现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大小为v0的水平初速度从a点向左运动,在斜面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返回后在到达a点前与物体P相对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求
(i)木块在ab段受到的摩擦力f;
(ii)木块最后距a点的距离s。
【解析】:(i)设木块和物体P共同速度为v,两物体从开始到第一次到达共同速度过程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 ①

由①②得:③
(ii)由动量守恒可知,木块返回与物体P第二次达到共同速度与第一次相同,对全过程由能量守恒得:

由②③④得:
【点评】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2010年高考题
1 (2010新课标)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木板,其左端放有一重物,右方有一竖直的墙.重物质量为木板质量的2倍,重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使木板与重物以共同的速度向右运动,某时刻木板与墙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求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设木板足够长,重物始终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向左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再反向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与重物有共同速度,再往后是匀速直线运动,直到第二次撞墙。
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重物与木板相互作用直到有共同速度,动量守恒,有:
,解得:
木板在第一个过程中,用动量定理,有:
用动能定理,有:
木板在第二个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有:
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t=t1+t2=+=
2.(2010山东理综)如图所示,滑块质量均为,滑块质量为。开始时分别以的速度沿光滑水平轨道向固定在右侧的挡板运动,现将无初速地放在上,并与粘合不再分开,此时与相距较近,与挡板碰撞将以原速率反弹,与碰撞将粘合在一起。为使能与挡板碰撞两次,应满足什么关系?
四.2009年高考题
1.(2009年福建卷)29.(2)一炮艇总质量为M,以速度v0匀速行驶,从船上以相对海岸的水平速度v沿前进方向射出一质量为m的炮弹,发射炮弹后艇的速度为v/,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编号)
① ②


答案:①
2(2009宁夏理综)两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劈A和B,高度相同,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和B的倾斜面都是光滑曲面,曲面下端与水平面相切,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位于劈A的倾斜面上,距水平面的高度为h。物块从静止滑下,然后双滑上劈B。求物块在B上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
解析:设物块到达劈A的低端时,物块和A的的速度大小分别为和V,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


设物块在劈B上达到的最大高度为,此时物块和B的共同速度大小为,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

3、(2009年山东卷)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轨道上有三个木块,A、B、C,质量分别为mB=mc=2m,mA=m,A、B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弹簧 (弹簧与滑块不栓接)。开始时A、B以共同速度v0运动,C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A、B被弹开,然后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速度恰好相同。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
答案:9v0/5
【解析】设共同速度为v,球A和B分开后,B的速度为vB,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
联立这两式得B和C碰撞前B的速度为vB=9v0/5。
五.2008年高考题
1 (2008·海南物理第19题)一置于桌面上质量为M的玩具炮,水平发射质量为m的炮弹.炮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当炮身上未放置其它重物时,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A;当炮身上固定一质量为M0的重物时,在原发射位置沿同一方向发射的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B.炮口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果两次发射时“火药”提供的机械能相等,求B、A两目标与炮弹发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六.2007年高考题
1.(2007海南物理)一速度为v的高速α粒子()与同方向运动的氖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α粒子恰好静止。求碰撞前后氖核的速度(不计相对论修正)。
解析: 设a粒子与氖核的质量分别为ma与mNe,氖核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vNe与。由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①
     ②
七.2006年高考题
[2006天津卷.]如图所示,坡道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质量为m1的小物块A从坡道顶端由静止滑下,进入水平面上的滑道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A制动,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延长线M处的墙上,另一端与质量为m2的档板相连,弹簧处于原长时,B恰好位于滑道的末端O点。A与B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结合在一起共同压缩弹簧。已知在OM段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余各处的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A在档板B碰撞瞬间的速度v的大小;
 (2)弹簧最大压缩时为d时的弹性势能EP(设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解析】(16分)
【备考提示】:本题涉及了机械能守恒、动能、弹性势能用能量守恒等知识点,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并能灵活用上述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2005年高考题
24.(18分)(2005·北京春招)下雪天,卡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停着一辆故障车,他将刹车踩到底,车轮被抱死,但卡车仍向前滑行,并撞上故障车,且推着它共同滑行了一段距离l后停下。事故发生后,经测量,卡车刹车时与故障车距离为L,撞车后共同滑行的距离。假定两车轮胎与雪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卡车质量M为故障车质量m的4倍。
(1)设卡车与故障车相障前的速度为v1,两车相撞后的速度变为v2,求;
(2)卡车司机至少在距故障车多远处采取同样的紧急刹车措施,事故就能免于发生。
24.(18分)
(1)由碰撞过程动量守恒Mv1=(M+m)v2 ①

能够免于发生。
九.2004年高考题
1.(14分)(2004广东物理,16)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射出,恰好垂直地射到一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并立即反方向弹回。已知反弹速度的大小是入射速度大小的,求在碰撞中斜面对小球的冲量大小
解析:小球在碰撞斜面前做平抛运动.设刚要碰撞斜面时小球速度为.由题意,的方向与竖直线的夹角为30°,且水平分量仍为0,如右图.由此得=20 ①
碰撞过程中,小球速度由变为反向的碰撞时间极短,可不
计重力的冲量,由动量定理,斜面对小球的冲量为

由①、②得 ③
十.2003年高考题
1(2003春季高考)
有一炮竖直向上发射炮弹,炮弹的质量为M=6.0kg(内含炸药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射出的初v0=60m/s。当炮弹到达最高点时爆炸为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两片,其中一片质量为m=4.0kg。现要求这一片不能落到以发射点为圆心、以R=600m为半径的圆周范围内,则刚爆炸完时两弹片的总动能至少多大?(g=10/s2,忽略空气阻力)
解析:.(24分)
设炮弹止升到达最高点的高度为H,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
3.(2003江苏物理)图1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栓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有一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2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例如A的质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
根据动量守恒有mv0=(m+m0)v1,②
根据牛顿定律有:F1-(m+m0)g=(m+m0) , ③
F2+(m+m0)g=(m+m0) ,④
由机械能守恒又有:
2l(m+m0)g= (m+m0)v12- (m+m0)v22,⑤
由图2知,F2=0,⑥
F1=Fm,⑦
由以上各式解得,反映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是,⑧
,⑨系统总机械能是E= (m+m0)v12,⑩
由②⑧⑩联立解得E=3m02v02g/Fm 。
a
b
O
B
A
h
O
M
A
B
v0
图1
C
F
Fm
O
t
t0 3t0 5t0
图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