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
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
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1824年2月20日,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约翰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仅上了两年小学的狄更斯已于2月9日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
5月28日,约翰获释,全家在索默斯镇约翰逊街栖身。随后狄更斯离开作坊。
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
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先后在艾里斯和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和查尔斯·莫洛伊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
4月1日,《德鲁德之谜》开始分段发表(计划分12段,逝世时仅完成6段)。
6月9日,因患脑溢血在盖茨山庄逝世。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大卫·科波菲尔》
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
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
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速读文本,概括内容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情节把握
“我”遇到了哪些人?
人物鉴赏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昆宁先生(账房先生)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先生(房东)
米考伯太太(房东)
在大卫这段人生经历及成长中,米考伯先生一家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米考伯先生及其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的?
米考伯
(第6段)……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
(第16段)“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米考伯
(第21段)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米考伯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第34段)……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
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米考伯太太
(第26段)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
(第28段)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米考伯太太
(第32段)……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
米考伯夫妇
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
真挚善良、乐观向上
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我”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生活如何?
①收入有限,生活困顿,生活环境极度恶劣。“我”每周只有六七先令的工资,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如果忍不住买了点心铺门口摆着的半价出售的陈糕点,那么午餐就只能买个小面包卷或一小块布丁充饥。
②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
人物分析
为什么说星期六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①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周六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对于生活窘迫、自食其力的“我”来说,这笔微薄的薪水相当令人激动。
②此刻的“我”精神上是富足的。周六晚上回家后,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做朋友的。
③此刻的“我”时间上也是富足的。周六晚上回家比平时早,我的时间相对自由,我可以进店铺看看,琢磨一下这笔工资可以买些什么。
人物分析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赏析第二段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环境赏析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①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折,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④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社会差异的悬殊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呼唤着对制度内人性弊病的改革,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①“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环境赏析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自传体小说
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但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
?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2
3
…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归纳主旨
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得乐且乐、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
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真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约翰·福特《查尔斯·狄更斯传》:
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一段岁月里去了。
“不管处在何时,都要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