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895年后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呼吁建立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这表明当时(
??)
A.知识分子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
B.洋务派中体西用论完全被国人抛弃
C.广大民众开始选举代表参与治国
D.知识阶层具有改革政府体制的意识
【答案】
D
【解析】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没有君主立宪思想,A错;强学会、保国会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B错;C不符合事实,C错。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马关条约》中开放的。该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势力进入到中国的腹地。故选C。
A项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
B项开放的是天津;D项未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因为中国已经实现了门户开放的政策。
故答案为:C。
【点睛】《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每一项均涉及,更有反应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要求的资本输出的内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3.下图为光绪三十三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不开通》,画中有“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女学堂),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勉为好。”此画能够反映(??
)
?
A.城市社会生活的土洋并存
B.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C.女子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
D.维新运动中批判纲常名教
【答案】
A
【解析】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画面中的女学堂和男子长袍、辫子等信息体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土洋并存、新旧杂陈,因此选A。
画面未体现出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反映的仍是传统服饰,B项错误。
女子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中的“普遍”表述不当,C项错误。
“光绪三十三年”是1907年,与维新运动中批判纲常名教不符合,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分析图片中的信息及材料中的场景。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特征。
4.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C.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进一步暴露,导致更多的国人转向反抗清王朝的斗争中,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符合题意;B项留学生与科举制度废除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答案】
C
【解析】根据“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可以看出,其寓意是说思想不开放,再勤劳是也徒劳,任人压迫,因此反映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秩序,排除A;此时没有白话文运动,排除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
6.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地方官值和清政府尝试从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变革,即开始清末新政,如各级学堂设置”体操”为必修科目等,因此这些做法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故B正确;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在1905年,故A错误;清末新政是为了遏制革命运动的兴起,故C错误;材料没有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的信息,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
A.??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学习西方,“修明内政”,但当时全京师的人都不认可,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故B符合题意;A项“举京师之人,成以康为病狂”,表明社会救亡图存意识并不普遍,A不符合题意;C项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中体西用思想下已经有器物方面的学习西方,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反映的整体局面是康有为主张不为大家所认同,当时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康有为主张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8.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
A.?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B.?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
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
【答案】
A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中央政府在形式上与列强开战,但是南方各省督抚却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这说明南方督抚并未听从中央号令,反而将地方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表明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A正确;选项B,错在“完全”,说法绝对,排除B;选项C,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实行了新政,排除C;选项D,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为了武力瓜分中国,排除D;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解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张,注意通过信息结合所学。
9.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解析】
A项太平天国运动借用西方基督教教义组织拜上帝教发动民众,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A不符合题意;B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显然不是“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B不符合题意;C项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不是“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C不符合题意;D项由材料“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符合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盲目排外,“迷信的心理”符合义和团运动愚昧迷信活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魏源“师夷”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维新派在魏源“变古”基础上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因此C正确;A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变古”不相符;D错误,清末新政涉及的是学习西方制度,与“师夷”不相符;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源的新思想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1.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
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有利干民主思想发展,故B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带有盲目排外色彩,并不主张中国政治体制,也不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故AC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派找到了变法革新的依据,同时也遭到守旧者的猛烈攻击。张之洞因康有为倡言“孔子改制”而一改先前对康有为的支持,王先谦、叶德辉等人更是对此书大加攻击。这说明《孔子改制考》(??
)
A.?动摇了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B.?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C.?宣扬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D.?触及守旧势力的经济利益
【答案】
B
【解析】《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主张予以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故A错误;
《孔子改制考》引起了守旧者的猛烈攻击,从侧面说明了它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故B正确;《孔子改制考》并未宣扬君主立宪的主张,故C错误。
《孔子改制考》是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不是触及守旧势力的经济利益,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康有为的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派找到了变法革新的依据,同时也遭到守旧者的猛烈攻击”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1894年即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版《盛世危言》,愤懑溢于言表:“或谓‘议政院宜西不宜中,宜古不宜今。’此不识大局,不深知中外利病者之言耳……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此言论( ?
)
A.准确预见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B.积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D.首次提出借鉴西方宪政精神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郑观应”、“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郑观应“准确预见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故A错误;
郑观应的言论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没有直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故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郑观应是否“首次”提出借鉴西方宪政精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以及维新思想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先后有《未来战国志》、《游侠风云录》、《美国独立记演义》、《多少头颅》和《苏格兰独立记》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旨在(???
)
A.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D.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答案】
D
【解析】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与专制君主妥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所以“推翻清政府”与史实不符,A错误;B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随着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陷入低潮,?且《美国独立记演义》、《多少头颅》和《苏格兰独立记》
等翻译的外国政治小说,从标题来看这些小说与外国争取民族“独立”事件有关,与维新变法思想关联不大,B排除;C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C错误;D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名称中“独立记”、“多少头颅”等信息,并且1901年以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中国彻底沦为双半社会,综合分析这跟争取民族独立有关,D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涉及的教材核心知识为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此外,本题需要关注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政治小说名称中的高频词,将教材所学的知识背景与高频词通盘考虑,得出最佳答案。
15.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山西和直隶两省最多。此举(??
)
A.?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B.?说明清政府开始了废除科举制的试点
C.?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D.?加强了清政府对山西直隶两省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可得出这是受《辛丑条约》的影响,对参与反帝的省份进行惩罚,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C符合题意;A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是针对一些地方的科举,B不符合题意;D项与主旨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山西和直隶两省最多”。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
慈禧太后、奕诉等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侵略者的帮助,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慈禧太后上台后对曾国藩集团的放手使用,改变了过去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调整了满族贵族和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关系,而曾国藩湘军集团也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以1863年为例,当时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进行改革。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统治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统治秩序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变化;汉族地主势力上升;形成地方军事集团;汉族官员权力有所扩大。
原因: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等)的需要;争取列强的支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影响:对地方而言,获得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展;对中央而言,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曾国藩湘军集团......最大的实力派”概括为汉族地主势力上升,形成地方军事集团;根据材料“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概括为官员权力有所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可得出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根据材料“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看得出争取列强的支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根据材料“曾国藩湘军集团也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几乎垮台”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统治秩序变化对地方而言,获得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展;对中央而言,弱化了对地方控制,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故答案为:
(1)
变化;汉族地主势力上升;形成地方军事集团;汉族官员权力有所扩大。
原因: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等)的需要;争取列强的支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
影响:对地方而言,获得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展;对中央而言,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的政治统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晚清统治秩序的变化作答;第二问可结合晚清统治秩序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材料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答案】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人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
(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在变法日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
【解析】?(1)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浙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
(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方面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张之洞与康有为对于变法相同的背景及不同的主张,注意材料的总结,并将其与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和二者的阶级政治立场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895年后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呼吁建立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这表明当时(
??)
A.知识分子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
B.洋务派中体西用论完全被国人抛弃
C.广大民众开始选举代表参与治国
D.知识阶层具有改革政府体制的意识
2.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下图为光绪三十三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不开通》,画中有“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女学堂),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勉为好。”此画能够反映(??
)
?
A.城市社会生活的土洋并存
B.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C.女子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
D.维新运动中批判纲常名教
4.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C.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5.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6.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7.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
A.??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8.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
A.?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B.?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
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
9.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10.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11.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
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12.《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派找到了变法革新的依据,同时也遭到守旧者的猛烈攻击。张之洞因康有为倡言“孔子改制”而一改先前对康有为的支持,王先谦、叶德辉等人更是对此书大加攻击。这说明《孔子改制考》(??
)
A.?动摇了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B.?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C.?宣扬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D.?触及守旧势力的经济利益
13.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1894年即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版《盛世危言》,愤懑溢于言表:“或谓‘议政院宜西不宜中,宜古不宜今。’此不识大局,不深知中外利病者之言耳……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此言论( ?
)
A.准确预见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B.积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D.首次提出借鉴西方宪政精神
14.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先后有《未来战国志》、《游侠风云录》、《美国独立记演义》、《多少头颅》和《苏格兰独立记》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旨在(???
)
A.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D.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15.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山西和直隶两省最多。此举(??
)
A.?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B.?说明清政府开始了废除科举制的试点
C.?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D.?加强了清政府对山西直隶两省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
慈禧太后、奕诉等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侵略者的帮助,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慈禧太后上台后对曾国藩集团的放手使用,改变了过去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调整了满族贵族和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关系,而曾国藩湘军集团也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以1863年为例,当时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进行改革。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统治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统治秩序变化产生的影响。
17.材料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