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7 14:27: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答案】
B
【解析】领事裁判权指的是西方人在华犯罪后,由西方人审理,这符合“以夷制夷”,B
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与“以夷制夷”无关,排除
A、C、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徐中约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起点。由此可知,徐中约的史学视角体现了(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答案】
D
【解析】根据“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可得出其从全球联系的角度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即使中国进一步卷入到世界市场,D
项正确;ABC
项角度都不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全球史观的内容。
3.下表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棉纺织品进口统计数据。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较强生命力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72年到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中进口棉纱及棉布数量和增长率可以看出棉纱增长率比棉布高,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较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
题干只是反映中国棉纺织品的进口,不能说明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棉纺织品的进口而非出口,体现不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故C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以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为内容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考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的能力.
4.清政府屈从于列强侵略需要,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专门管理对外交涉事物,70年代中期开始派驻外交使节。这表明(??

A.清政府逐步认可近代外交原则
B.外交完成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C.中国外交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D.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
A
【解析】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70年代中期开始派驻外交使节,表明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故选A项;“完成”说法错误,排除B项;《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逐步认可近代外交原则,不涉及是否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可以看出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5.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答案】
C
【解析】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
是魏源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书中他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6.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A.首倡经世之学
B.推崇民主革命
C.主张“师夷长技”
D.关注世界史地
【答案】
C
【解析】根据“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可得出文中的“魏氏”是指魏源,其主张“师夷长技”,C正确;ABD项与之无关,排除。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源的思想。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干并结合魏源的思想分析。
7.19世纪末的学者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对河北一带有如下记载:“畿辅深冀诸州,布利甚饶,纺织皆女工。近来外国布来,尽夺吾国布利。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故利入甚微。”这则材料说明我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

A.在洋布冲击下最终破产
B.开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C.出现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
D.以洋纱为主要原料迅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畿辅深冀诸州,布利甚饶,纺织皆女工”“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故利入甚微”体现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我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出现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C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破产的信息,A排除;材料未涉及机器生产,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对我国自然经济产生的影响表现进行作答。
8.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
A项材料中洋纱输入最多的西南地区属于内地,而输入较少的上海松江则属于沿海,因而不能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故A不符合题意;B项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贸易中心,故B不符合题意;C项依据题干可知,产棉稀少的地区输入洋纱最多,而盛产棉纱的江南地区则输入洋纱较少,甚至出现排斥洋纱的情况,显然这是受到原料成本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早在1830年,就有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议会,要求英政府“采取与英国国家相称的决定,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以“保护”英国对华贸易。这一目的最早实现是在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分析可知:与之相符合的是《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给英国,A正确;BCD与材料中“最早”不相符;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最早”。
10.史实指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事物。下列哪一项属于史实(???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知,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结论是由史实得出的推论,带有主观色彩。B项是历史史实,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属于历史结论,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以史实与结论为切入点,考查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弄清历史史实与结论的概念。
11.19世纪70年代起,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东南各省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列强疯狂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起,‘营运渐稀’……‘销路愈滞’……‘销路日微’”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不断萎缩,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实行经济侵略,故选A项;东南各省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且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传统手工业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列强疯狂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面对时局,晚清思想家冯桂芬痛感中国“不知夷”,认为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最终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这一主张
A.?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加剧了与顽固派的矛盾
C.?强化了传统的文化心理???????????????????????????????????????D.?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A项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并未脱离社会现实,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题干未体现与顽固派的矛盾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C项冯桂芬的思想主张是学习西方富强之术,这已经对传统文化、心理形成冲击,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维新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冯桂芬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忠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
??)
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
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体现了林则徐对鸦片战争的战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故D符合题意;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过于夸张,B不符合题意;C项是指魏源而不是林则徐,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本题主要通过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林则徐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14.鸦片战争后,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外国经济势力渗透???????????C.?交通工具的进步???????????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
【答案】
B
【解析】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西方大量商品由此进入了中国市场,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故选B项;洋务运动开始于同治帝时,排除A项;交通工具的进步仅为次要原因,排除C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京津地区未受影响,长江流域却是战争区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西方大量商品由此进入了中国市场,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
15.《海国图志》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了“日心地动说”,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上述介绍(??
)
A.?使国人开始接触西学
B.?意在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在华迅速传播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可得出这推动了近代国人获知西方科学,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故选C项;明朝时期国人就已经对西学有所接触,“开始”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海国图志》鼓励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并非全面学习西方,故排除B项;“迅速传播”说法不恰当,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理解“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这一关键信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拓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无论什么时候关于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国的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市;二、争取长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案】
(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
批不平等条约。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2)得到了。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增开了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南京条约》;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得到了;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条约和内容回答即可。
(3)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答案】
(1)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另一面: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推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3)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而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知识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加快了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知识点。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华战争使得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各个阶级进行了近代化探索,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列强的侵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辩证看待西方侵华的影响,既认识其对中国的危害,也认识其对中国客观上的推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2.徐中约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起点。由此可知,徐中约的史学视角体现了(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3.下表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棉纺织品进口统计数据。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较强生命力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4.清政府屈从于列强侵略需要,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专门管理对外交涉事物,70年代中期开始派驻外交使节。这表明(??

A.清政府逐步认可近代外交原则
B.外交完成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C.中国外交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D.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5.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6.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A.首倡经世之学
B.推崇民主革命
C.主张“师夷长技”
D.关注世界史地
7.19世纪末的学者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对河北一带有如下记载:“畿辅深冀诸州,布利甚饶,纺织皆女工。近来外国布来,尽夺吾国布利。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故利入甚微。”这则材料说明我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

A.在洋布冲击下最终破产
B.开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C.出现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
D.以洋纱为主要原料迅速发展
8.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9.早在1830年,就有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议会,要求英政府“采取与英国国家相称的决定,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以“保护”英国对华贸易。这一目的最早实现是在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史实指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事物。下列哪一项属于史实(???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1.19世纪70年代起,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东南各省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列强疯狂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
12.面对时局,晚清思想家冯桂芬痛感中国“不知夷”,认为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最终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这一主张
A.?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加剧了与顽固派的矛盾
C.?强化了传统的文化心理???????????????????????????????????????D.?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13.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忠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
??)
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
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14.鸦片战争后,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外国经济势力渗透???????????C.?交通工具的进步???????????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
15.《海国图志》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了“日心地动说”,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上述介绍(??
)
A.?使国人开始接触西学
B.?意在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在华迅速传播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拓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无论什么时候关于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国的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市;二、争取长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