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7 11:46: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连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德意志
A.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2.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4.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政教合一国家
B.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5.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6.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宪章》
C.《战争与和平法》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7.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
B.避免了战争伤害
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D.体现了人文关怀
9.国联和联合国是20世纪人类建立的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实行“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B.总部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10.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参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11.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
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
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13.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14.1943年,中美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简称《中美新约》。很快,英国、加拿大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类似新约,放弃在华特权。此处所说的“治外法权”主要指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传教士传教权
15.20世纪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应国集团随之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
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应运而生;进入21
世纪之后,国际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义威胁增加又促使国际社会强化核安全合作。这说明
A.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
B.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
D.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即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材料二
苏联首先提出苏、美、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五国中有一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要考虑到争取苏联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一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并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会议承认了罗马帝国统治下为数众多的邦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国际法发展有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从格老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与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
——摘编自王庆海《国际法》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影响?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连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德意志
A.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765年”和“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可知材料中的民族意识是受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民主、法治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故A项错误;二元制政体是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者认为德意志是“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不能体现出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故D项错误。故选B项。
2.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国际法准则是国与国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与自然法有关,即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来源于自然法,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各国必须遵守国际法,故C项错误;国际法能在一定程度内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排除D项。
4.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政教合一国家
B.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世纪开始,此时欧洲各国建立的主要王权专制的
国家,在王权专制下实现了中央集权,所以“新君主国”指的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选B;“政教合一”、“议会主导”、“教皇控制”、“宗教神权”等说法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5.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A
【解析】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调整各国间的利益,因此出现材料中国际法的不断调整,故选A;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宪章》
C.《战争与和平法》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故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7.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机器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
B.避免了战争伤害
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D.体现了人文关怀
【答案】D
【解析】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都是对人的重视和关怀,故选D;材料体现了国际法对人文的关怀,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9.国联和联合国是20世纪人类建立的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实行“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B.总部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C
【解析】A只适合于联合国,国联实行的是“全体一致”的原则;B只符合联合国,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D对二者都不符合;国联受英法操纵,联合国前期曾受美国操纵,C正确。
10.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参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强调了英国“均势”
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际力量的均衡,所以ABC三项均符合英国的“均势”政策,而D项英法联合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的领导权目的是统治和支配世界而不是为了维持国际力量的均衡,故答案选D项。
11.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
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
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依“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可知②正确;依“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可见①正确,故选A;③不符合题意;④不符合史实。
12.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强有力王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本国海外利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制的王权代表的是传统贵族的利益,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之初受美国控制和操纵,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大国一致原则;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4.1943年,中美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简称《中美新约》。很快,英国、加拿大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类似新约,放弃在华特权。此处所说的“治外法权”主要指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传教士传教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和中国签署相关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的新约,其放弃的在华“治外法权”主要指的是领事裁判权,B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的是中国的经济主权,不是司法主权,
A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与“治外法权”不符,C项错误;“治外法权”与传教士借传教权进行文化侵略不符,D项错误。
15.20世纪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应国集团随之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
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应运而生;进入21
世纪之后,国际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义威胁增加又促使国际社会强化核安全合作。这说明
A.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
B.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
D.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立核供应国集团,加强核出口管制,制定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强化国际核安全合作等,说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A项错误;核不扩散机制的不断完善不能说明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B项错误;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即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材料二
苏联首先提出苏、美、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五国中有一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要考虑到争取苏联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一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并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从产生时间上看,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晚于西方民族主义;从内涵看,西方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2)原因:苏联意识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主要对手,苏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评析:有利于保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解析】(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信息和所学,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两者民族主义的产生时间、内涵方面回答。
(2)问第一小问,结合二战后美苏关系和苏联的动机与企图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战后国际关系,特别是美苏关系的演变辩证的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会议承认了罗马帝国统治下为数众多的邦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国际法发展有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从格老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与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
——摘编自王庆海《国际法》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影响?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主要特征: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2)积极影响: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
新变化: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
【解析】(1)根据材料一“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得出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根据材料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得出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根据材料一“与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得出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2)依据材料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可知,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的积极影响是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依据材料二“国际联盟”“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可以得出新变化是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出现,使战争权力受限制,促进和平的因素增多。原因的作答需要结合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从一战的教训出发,分析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的必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