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但战后主权仍然遭到侵犯,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根本原因: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
启示: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
2.爆发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六三大逮捕
从右图内容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五四”青年学生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
不屈不挠,
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模块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原因
(1)内部: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外部: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2.表现
(1)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材料一: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材料二: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3)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时间: 6月5日
主力:工人群众
地点:北京转移到上海
形势: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3.结果:
1、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怎样划分的
五四运动以6月3日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中心有什么不同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
每个阶段的主力有什么不同
第一阶段的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主力是工人阶级。
模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 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特点
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3.意义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4.历史地位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探讨
你心目中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五四运动》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