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百合花
茹志娟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品析重难点语句。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本小说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体味小说人物的内在精神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历史文化内涵。
★作者和写作背景
茹志娟(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她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左起:叶文玲
刘真
茹志鹃
冰心
张洁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liào)??
木讷(nè)??
忸怩(ni?
ní)??
憨憨(hān
hān)??
执拗(niù)??
发髻(jì)??
尴尬(gān
gà)?
?
讪讪?(shàn
shàn)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踌躇(chóu
chú)
氛围(fēn)
★预习检测
二、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憨憨:
4、执拗:
5、尴尬:
6:讪讪:
7、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傻气,难为情。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什么人?
什么故事?什么结局?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什么主题?
★读一读
说一说
关于小说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他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主题
★如何鉴赏小说
理清结构
(一)速读文本,概括故事情节。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新媳妇和“我”一起参与救护,通讯员救人牺牲
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牺牲
借被
献被
带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文本建构----情节梳理,初识主题
《百合花》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细读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所做的事。
分析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分析侧面描写的语句。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问题:“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并用下面的形式回答。
从
中运用
描写,写出这是一个
的通讯员。
从
中运用
描写,写出这是一个
的新媳妇。
文本赏析----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小通讯员
①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
。枪筒里面插花。
②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关心战友:“带路”情节中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张皇”“数摸”
可见其腼腆羞涩,从中也可看出他的朴实、纯洁;送馒头的情节可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
③憨厚朴实
,不善言辞:“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厚朴实
,不善言辞;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看出他憨厚朴实
,不善言辞。
④不畏牺牲,舍己为人: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侧面)
小通讯员人物形象
1、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
2、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纯洁善良。
3、关心战友,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对革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解放军战士。
她淳朴善良,娴静美丽,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
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
新媳妇
借被子
(语言、动作、神态、细节)
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
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她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这写出了她对革命战士深厚的感情。
缝衣服/献被子
(语言、动作、神态、细节)
新媳妇
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美丽、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
“我”
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具有勇敢革命精神的女战士。
1、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叙述故事(以“我”为视点叙述故事),“我”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故事的一部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使故事更加感人。
2、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形象)
3、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使情节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4、极大地扩展了作品的容量,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主题更鲜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我”在文中的作用:
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目?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纯洁美丽。题目“百合花”是以借代的手法指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
作者赋予了百合花丰富的象征意义--“百合花”象征了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闪亮的青春,小通讯员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民,年轻媳妇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了军队,这就是深厚的“鱼水情”,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因此,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小通讯员
我
新媳妇
见证人
主人公
人性美
人情美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主题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文本赏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中秋满月夜的美好和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这段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烘托人物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主旨。
细节描写及作用
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几处细节: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
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
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衣服挂在门钩上,通讯员坚决不肯缝,这一细节,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新媳妇细密地缝破洞,体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