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秦风·无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了解《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背景: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国都,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题
解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
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长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或斗篷
戈矛(矛戟):古代的长把武器
同仇:同样仇恨敌人
同泽:通“襗(zé)”,内衣
偕作:一起行动起来
同裳:下衣
甲兵:铠甲
兵器
偕行:往
去
一起上战场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赏析诗歌内容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
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思
考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找出诗歌各章中相同的字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重章叠句
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5、找出诗歌各章中不相同的字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情境默写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与子同裳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修我甲兵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与子偕行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