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匹出色的马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家四口郊游,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写景与叙事交融,巧妙地将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生机盎然、满含亲情和关爱的家人郊游情景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郊、泛”等14个生字,会写“匹、波”等8个生字;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游戏带给作者的快乐感受;
3.通过妹妹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比一比,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跟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散步时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谁能说说?
2.你们都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有趣的故事《一匹出色的马》。板课题,举起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匹”字。老师边范写边说:“左方框儿,里面藏了儿子”。请同学们在课后田字格中书写两个。
3.这篇有趣的故事的作者是儿童文学一代宗师陈伯吹爷爷所写。(介绍作者)
陈伯吹(1906—1997),原名陈汝埙。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著有童话作品《一只想飞的猫》,诗集《誓言》《礼花》,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等,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4.哪位同学知道“出色”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出色来说一句话。大家想知道这匹出色的马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倡导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直接入课,借助课题认字、写字,提高课堂实效。接着巧妙地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通句子,注意语气语调。
2.检查自读。
(1)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想考考你们,看看谁认识它们。(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齐读。
(2)这些词语都认识了吗?你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分享一下。(除“求、舍、异”三个生字外,其他都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特点灵活识记)
3.认识多音字“舍”。
在生字宝宝里藏了一个多音字,大家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其古字体(金文、小篆)。之前我们学过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里也有这个字,读哪个音?(出示“客舍青青柳色新”图),给“舍”字的不同读音组词并运用。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识记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联系旧知,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词语中生字的读音有所不同,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
三、美读感悟
1.把生字宝宝放入课文里再读一读,想一想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本文主要写了一家人出去散步,妹妹累了让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妹妹_______________,妹妹把它当作________跑回了家。
2.原来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
)。
设计意图:再次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印象。
四、积累词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你觉得春天的郊外美丽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2.出示第一句话:这虽然只是一句话,在其中藏着大量有关这件事的信息。如:时间(一个春天的傍晚),还有什么?预设:地点(郊外);人物(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事情(散步)。这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
3.汇报看到的风景,指导朗读。
(1)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2)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3)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4.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5.细细品味词句。
(1)画出文中表示“绿色”的词语。碧绿碧绿,我也会说像“碧绿碧绿”这样的词语。(雪白雪白,粉红粉红,乌黑乌黑)还有一个词语也是描写绿色:葱葱绿绿。如红红火火
(2)经过微风一吹,就把静静的河水写“动”了,泛起了“波纹”。这两个生字是要学写的生字。谁来说说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的地方?师范写,生在田字格写两个。
(3)细读“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这里说田野像什么?对,像绿毯。田野和绿毯有什么共同点?把有共同点的田野比作绿毯,这样的句子是比喻句。你会说比喻句吗?
6.孩子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舍得离开吗?对呀,都舍不得,他们一家人也舍不得,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恋恋不舍的语气。
7.再读1—3自然段,感受景色的美好。(配乐)
设计意图: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抓住感受深的词语或句子,读出画面感和人物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也感受到了美好的景色。知道了题目当中的“出色的马”指的是一根枝条,那为什么会说它出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留下悬念,让孩子带着好奇心进入第二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这匹马其实是一根柳条。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疑问是读书的一种收获。
二、细读第4—7自然段,体会妹妹的变化
1.自由读4—7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妹妹和妈妈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时应读出感情,妹妹的话要读出哀求、撒娇的语气,妈妈的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爸爸的话要读出鼓励的情感,妹妹的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愉快、得意的语气。
4.体会妹妹的变化。
(1)出示句子: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想一想:此时妹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妹妹会求妈妈抱她?
(2)出示句子: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想一想:
①此时妹妹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蹦蹦跳跳、笑着说)
②为什么妹妹会从“求”到“高兴”?(因为妹妹得到了一匹出色的马)
③妹妹的“马”是从哪里来的?这匹马是一匹怎样的马?(爸爸在一株柳树下拾到的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3)从妹妹的变化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妹妹会有这样的变化?(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5.妹妹求爸爸抱她的时候,爸爸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爸爸为什么要拒绝妹妹的请求呢?
预设一:爸爸妈妈是在锻炼妹妹的意志,让她学会坚强。
预设二:因为爸爸妈妈确实自己很累了,实在抱不动了。
6.爸爸把又长又细的柳条说成是“一匹出色的马”的目的是什么?
7.读课文填空。
当“我们”散步回家时,妹妹的表现是__________,当她骑着“马”回家时,却笑着说:“_______________!”妹妹有这样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中表示人物变化的关键句子细细品读,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悟到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回归题目,总结升华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感情。
2.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预设一:爸爸说的“出色的马”,其实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是坚强,是独立的精神。
预设二:因为妹妹把它当成了一匹真正的马,忘记了疲劳,“骑”着它回家了,所以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3.读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想对里面的人物说些什么呢?(说话训练)
我想对(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去帮助孩子理解文中深层的含义。通过与人物的对话,既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把人物的精神内化,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妹妹前后变化的比较,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的困难,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的?
2.这一切都是父母爱的表现,我们一起读儿歌《妈妈的爱》,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孩子们从书本上学到的道理和做法,归根结底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7
一匹出色的马
妹妹:走不动,要妈妈爸爸抱
自立自强
骑“马”跑回家
爸爸:拾起枝条
一匹出色的马
教育智慧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