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风抚摸着我,好似在我耳畔絮絮叨叨地说着话。
B.
就在人们快将它淡忘的时候,它却突然到来了,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好一场吉祥的大雪。
C.
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D.
李明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一点儿也没有听进去。
D
.
.
.
.
.
.
.
.
.
.
.
.
.
.
.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了《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所感动。
B.
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大约有2
000字左右,被选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C.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A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 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集《 》等。
史铁生
当
务虚笔记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5.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秋天是火红的,你看那枫林红叶多像一团旺盛的火焰;
,
; ,
。
[示例]秋天是金黄的
你看那满野晚稻多像一片平铺的黄金
秋天是湛蓝的
你看那高远天空多像一块蓝色的水晶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
6.将第①段加点的“扑”字换成“走”,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扑”字写出了母亲的痛心焦急,想立刻阻止儿子自暴自弃的念头和行为。如使用“走”,则在人物的心情表达上较为平淡,不能体现出这种焦急的心情。
7.阅读第②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加点的“后来”指的是什么时候?
(2)“一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后来”指母亲去世以后。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8.联系全文,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朗读这段时,适宜使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
承上启下。 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十毫升母爱
邓 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对怪味的不适,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寒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9.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2)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10.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11.《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新颖,“十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的感情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0·广东)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2.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①母亲张罗一家子的吃喝;②母亲为儿女们腌腊肉晒腊肉;③母亲侍弄小菜园;④母亲为弥补女儿,亲手雕软木青蛙。
13.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示例]如第②③段,插叙往年莉君回娘家的情形,作用是补充背景材料,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
1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揪扯”的意思是“又扭又拉”,写出了莉君担忧母亲和对自己的言语内疚等复杂情感。
.
.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欢快
母亲因为女儿能多陪伴自己几天而感到快乐并脱口而出,与莉君的“不快”形成鲜明的对比。
15.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人间亲情。本文选材紧扣时局,关注社会,是写人世的“人间”之情。主题是写亲情,以母女情贯穿全文。
16.(审美鉴赏与创造)(独家原创试题)七年级(1)班在2021年母亲节来临之际,开展了以“谢谢您,妈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示例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示例二]五月康乃馨,爱心献母亲!
(2)请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几个环节,选择两个填空。
环节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环节二:
环节三:
[示例一]画感恩母亲的作品
[示例二]说感激母亲的话语
(3)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示例]母爱是雨,沐浴着我长大;母爱是光,照亮我前行的路。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祝愿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