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科学【考点分类汇编】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科学【考点分类汇编】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2.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28 08:36: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科学【考点分类汇编】
(考试范围:2.1-2.3)
考点1
合金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注意:①合金具有金属共性
②合金中至少含有一种金属
③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④合金为高温融合而成,并不是简单的混合。合金的两增一降:两增:硬度、强度增大和耐腐蚀性增强,一降:熔点降低
例1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使其熔合,冷凝后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常用方法之一。仅根据下表数据判断,适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合金是(
)
金属
Na
Mg
Al
Cu
Fe
熔点/℃
97.5
640
660
1
083
1
535
沸点/℃
883
1
090
2
467
2
567
2
750
A.Fe——Na合金
B.Al——Na合金
C.Mg——Fe合金
D.Cu——Na合金
例2
《吕氏春秋》记载“金(即铜单质)柔锡(即锡单质)柔,合两柔则刚(即坚硬)”。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低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合金的机械性能一般比其组分强
D.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组分小
例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温度计”,这种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m,直径为10-7m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为18~490℃,精确度较高,所以它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推测中错误的是(  )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
B.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
C.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
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
考点2
金属与氧气反应
注意: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如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能生成氧化物,如铜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铁、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例1如图表示镁、铜与其氧化物的质量关系。曲线不重合的原因是(  )
A.镁和铜的密度不同
B.与等质量的镁和铜化合的氧元素质量不同
C.加热不充分,没有完全氧化
D.实验的误差造成
例2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铝易氧化,其表面的氧化膜具有保护内部的铝的作用
D.铝很难与酸发生反应
例3关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蓝色,产生大量气泡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考点3
金属与酸反应的坐标曲线图
1.
m(H2)——时间曲线
产生H2的图像
分析
足量金属与等量酸
氢气的质量:Mg=Al=Fe反应的时间:Mg<Al<Fe
等量金属与足量酸
氢气的质量:Al>Mg>Fe公式:其值(价量比)越大,产生H2的质量越多
2.
m(H2)——m(酸)曲线
如图,向等质量的Al、Mg、Fe、Zn中逐滴滴入等质量分数的稀酸
(1)当酸的质量≤m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由于酸等量,则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2)随着稀酸的不断滴加,酸过量,金属的量不足,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金属的价量比越大,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多。
注意:此曲线无法直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3.
m(H2)——m(金属)曲线
如图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Al、Mg、Fe、Zn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
其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Al、Mg、Fe、Zn。
注意:此曲线无法直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1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
例2
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天平平衡,两边烧杯中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B.若天平平衡,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C.若天平不平衡,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可能不相等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金属一定完全反应
例3
等质量的两种不同的块状金属X、Y,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都生成+2价的硫酸盐,其产生氢气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  )
①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Y较剧烈
②反应结束消耗硫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③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X>Y
④在同温同压下,产生氢气体积:X>Y
A.全部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④正确
例4
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绘制了如下关系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B.②表示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C.③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铝粉和铁粉
D.④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例5
将质量均为10g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4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曲线和天平问题
注意:(1)开始反应:注意反应快慢,反应快的一端,产生氢气多,质量减小多,指针偏向另一端。(2)反应结束:判断产生氢气大小关系。产生氢气多的一端,质量减小多,指针偏向另一端。
例1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下列图像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例2
天平两托盘上的烧杯中,分别放有足量的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调整天平至平衡后,向天平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天平指针先偏向左边,最终偏向右边,则天平左、右两烧杯中加入的一组金属分别为(  )
A.Fe、Cu
B.Mg、Al
C.Mg、Zn
D.Fe、Zn
例3
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5.4g
B.5.68g
C.6.5g
D.7.09g
例4
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在两边的烧杯中再各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的是(  )
①10克铁和10克锌
②10克铁和10克氧化铁
③10克碳酸钙和5.6克氧化钙
④5.6克铁和6.5克锌
⑤10克铜和10克氧化铜
⑥6.5克锌和6.3克氧化锌.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例5
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例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考点5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
注意:①实验前,需先将金属进行打磨,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或污物。②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硝酸和浓硫酸。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盐必须可溶。④并非所有排在氢前的金属都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K、Ca、Na。金属活动性强弱(以铁和铜为例)
例1
现有X、Y、Z三种金属,若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若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Y表面有银析出,Z没有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X<Z<Y
C.X>Z>Y
D.X<Y<Z
例2
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将乙、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而乙表面没有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甲


B.乙


C.乙


D.甲


例3
某同学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
A.将Fe、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
B.将Fe、Cu、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
C.将Fe分别加入CuSO4、AgNO3溶液中
D.将Fe、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
例4现有甲、乙、丙、丁甲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相同的稀硫酸中,只有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甲产生气泡较快;再把丙和丁投入相同的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丙的表面有银析出,而丁没变化。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丙>乙>丁>甲
B.丁>乙>丙>甲
C.甲>乙>丙>丁
D.乙>甲>丁>丙
例5
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顺序,下列实验可以不需要进行的是(  )
A.铁+稀盐酸
B.铜+稀盐酸
C.银+稀盐酸
D.铜+硝酸银溶液
例6
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考点6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成分的判断
1.
发生一个化学反应:需要考虑恰好和反应物过量的情况(分情况讨论)
2.
发生两个化学反应:①需要考虑反应先后顺序:把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或者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两种金属活动性相差大的,先反应)
②需要考虑恰好和反应物过量的情况(分情况讨论)
例:向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锌,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和滤渣成分
先发生:
Zn
+
AgNO3

Zn(NO3
)2
+
Ag
①Zn少量
AgNO3
、Zn(NO3
)2
、Cu(NO3
)2
Ag
②恰好
Zn(NO3
)2
、Cu(NO3
)2
Ag
后发生:
Zn
+
Cu(NO3
)2

Zn(NO3
)2
+
Cu
③Zn少量
Zn(NO3
)2
、Cu(NO3
)2
Cu、
Ag
④恰好
Zn(NO3
)2
Cu、
Ag
⑤Zn过量
Zn(NO3
)2
Zn

Cu、
Ag
3.
图像问题
①图
a点:
AgNO3
、Zn(NO3
)2
、Cu(NO3
)2
Ag
b点:
Zn(NO3
)2
、Cu(NO3
)2
Ag
c点:
Zn(NO3
)2
Cu、
Ag
d点:
Zn(NO3
)2
Zn

Cu、
Ag
②图
a-b:发生第一个反应,b(c)点:第一个反应结束,
AgNO3反应完
ab内:滤液溶质AgNO3
、Zn(NO3)2
、Cu(NO3)2

滤渣Ag
b点:滤液溶质Zn(NO3
)2
、Cu(NO3
)2

滤渣Ag
c-d:发生第二个反应,
d(e)点:第二个反应结束,AgNO3和Cu(NO3
)2
反应完
cd内:滤液溶质Zn(NO3)2
、Cu(NO3)2,
滤渣Cu、Ag
d点:
滤液溶质Zn(NO3)2

滤渣Cu、Ag
e点后,Zn过量
e点:
滤液溶质Zn(NO3)2

滤渣Zn、Cu、Ag
说明:第一个反应,溶液质量变小,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m1、m2时,溶液的质量变小,硝酸铜未发生反应质量不变。
例1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B.滤渣中一定不含Fe,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和Cu(NO3)2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
D.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滤液中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
例2
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
C.滤渣里一定含有Fe和Ag,可能含有Zn
D.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Ag,一定没有Zn
例3
向CuO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在滤液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
B.滤渣里一定有Cu
C.滤液中可能有CuSO4、H2SO4
D.滤渣里一定有Cu和Fe
例4
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金属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
B.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则滤液中只含有硝酸镁和硝酸锌
D.若反应前加入的金属锌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镁
例5
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含有Fe(NO3)2和AgNO3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液仍为浅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滤液中一定有Zn2+、Fe2+
②滤液中可能有Ag+
③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Fe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例6
向AgNO3和Mg(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和Cu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B.滤液中一定有Cu(NO3)2、Mg(NO3)2和Zn(NO3)2
C.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和Zn
D.滤液中一定无AgNO3,可能有Zn(NO3)2
例7
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例8
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9
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过程中,测得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Fe(NO3)2和Cu(NO3)2
D.e点,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例10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种类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  (填“a”“b”“c”“d”或“e”)点,溶液的盐酸恰好为无色。
(3)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分别为m1、m2时,溶液中Cu(NO3)2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考点7
金属的锈蚀及其保护
注意: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①保持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③改变金属的自身结构。
例1
如图是小明借助U形管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的装置图。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钢丝棉1和钢丝棉2表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锈斑。手摸钢丝棉1、2周围的玻璃管外壁,感觉有不同程度的热量。24h后,钢丝棉3、4表面仍然没有明显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优点是实验装置集成化,增强了实验的对比性,能得出更多的实验结论
B.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钢丝棉与氧气接触
C.该实验可以证明钢铁锈蚀的条件是必须同时与水、氧气接触,属于放热反应
D.由于盐溶液会加快钢铁的生锈速率,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形管中左端液面低,右端液面高
例2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
例3为研究NaCl对铁锈蚀的影响,现设计如
(?http:?/??/?www.21cnjy.com?)图实验:甲、乙两支同样的试管分别用等量食盐水和蒸馏水湿润,里面均涂上等量铁粉,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倒插入水中,保持深度一致。下列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开始3分钟后现象
最终实验现象
A
甲试管中水位比乙高
两试管中的水位一样高
B
甲试管中水位比乙低
甲试管中水位比乙高
C
两试管中的水位一样高
甲试管中水位比乙低
D
甲试管中水位比乙低
两试管中的水位一样高
例4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所需时间一般比较长,为此,某兴趣小组设计了改进实验,如图所示(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
   
A  
B  
C  
D     
E
(1)反应开始后,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MnO2起________作用。
(2)B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4min后观察,只有D中铁片表面生锈,C、E中铁片依然光亮。该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D中铁片生锈所需时间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考点8
有机物及金属材料
例1
“柴、米、油、盐”是厨房常备用品,其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A.柴(纤维素)
B.米(淀粉)
C.油(脂肪)
D.盐(氯化钠)
例2
下列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的是(  )
A.铁质文具盒
B.铅笔芯
C.钢制直尺
D.橡皮
例3实验室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有机物中(  )
A.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有O元素
D.C、H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1:9
例4有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nH2n(n≥2,n为正整数),这类化合物统称为烯烃。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烯(C2H4)是最简单的烯烃
B.烯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
C.烯烃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随n的增大而变小
D.烯烃都属于有机物
例5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2
B.丙中C、H、O的质量比为12∶3∶8
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
D.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例6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乙酸(CH3COOH),在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1.8g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例7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如图甲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用图乙中的“注水装置”________(填序号)。
(2)B是干冷的大烧杯,甲烷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将B中烧杯正放,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
(3)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中是否含有氧元素?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例8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甲、乙两组学生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假设实验过程中气体均被全部吸收),得到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燃烧有机物的质量/g
实验方法
实验(1)﹣﹣(4)装置的质量/g
实验前/g
实验后/g
甲组
1.6g
A
(1)200
(1)202.3
(2)200
(2)201.7
乙组
1.6g
B
(3)200
(3)201.8
(4)200
(4)202.2
请分析后回答
(1)A
、B方法中正确的是      ;
(2)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
(3)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科学【考点分类汇编】
(考试范围:2.1-2.3)
考点1
合金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1-3
BDD
考点2
金属与氧气反应
例1-3
BCA
考点3
金属与酸反应的坐标曲线图
例1-5
CCDDD
考点4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曲线
例1-6
CDDDCA
考点5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
例1-6
ACDCCC
考点6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成分的判断
例1-5
CDBCD
例6-9
BBCB
例10
有白色沉淀产生
d或e
增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考点7金属的锈蚀及其保护
1-3
DAA
例4(1)体亲面有气泡产生
催化
(2)千操气体
(3)氢气和水
氢气的浓度大
考点8有机物及金属材料
例1-5
DDBCA
例6(1③④
(2)2:4:2(或1:2:1)
21世纪教育网三人行科学工作室版权标志
(3)C:H=12:1
例7(12
(2)氢
(3)不能
例8(1)B
(2)C、H
(3有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手机查阅,随时随地找资源!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手机查阅,随时随地找资源!!!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
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
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
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
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
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
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
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
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
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