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古诗文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用“/”为选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非
人
哉
与
人
期
行
相
委
而
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
?
?
期:_______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
?
?
?
?
?
?
?
?
不:_______________
③下车引之?
?
?
?
?
?
?
?
?
?
引:_______________
④俄而雪骤?
?
?
?
?
?
?
?
?
?
俄而: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4)【甲】文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充分表现了友人怎样的性格?
(5)【乙】文中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好?说说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与友期行?
?
?
?
?
?
?
?期_______________
②去后乃至?
?
?
?
?
?
?
?乃_______________
③相委而去?
?
?
?
?
?
?
?去_______________
④下车引之?
?
?
?
?
?
?
?引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分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君与家君期日中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
④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想拉住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③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_______
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B.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C.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魏于是乎始强。
(4)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为家人讲,即了其大。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①退:回家。②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
?
?
?
?
?
?
?
?
?
骤:?
?
?
?
?
?
?
?
?
?
?
?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
?
?
?
?
?
?
??差:?
?
?
?
?
?
?
?
?
?
?
?
?
③自是书不释手?
?
?
?
?
?
?
?
?
??释:?
?
?
?
?
?
?
?
?
?
?
?
?
④众皆弃去?
?
?
?
?
?
?
?
?
??去:?
?
?
?
?
?
?
?
?
?
?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甲】文中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4)【乙】文中的司马光有怎样的特点?
二、
古诗词鉴赏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把“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说说诗的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2)请从修辞和作者要表达情感的角度对诗的最后两句话简要赏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它在“青山”之外,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的“潮平”和“风正”分别点示出江面开阔、风顺且猛的宏大气势。
C.颈联中的“生”和“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昼夜更替与新年旧年交接的景象。
D.这首诗抒写诗人王湾停宿北固山下的所见所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秋”字的意象除“老树”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读完这首小令,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将它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1.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①约定,②同“否”,③拉,牵拉,④不久,一会儿
(3)①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4)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
(5)示例一:“把雪比作盐”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飘的方式不同。
示例二:“把雪比作柳絮”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
2.
(1)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3.
(1)君与家君/期日中
(2)①约定,②舍弃,③拉,牵拉,④回头看
(3)①和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②正午时分不到,那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那就是没有礼貌。
(4)失礼示例:元方批评友人失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相待。
不失礼示例: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4.
①离开,②回头看,③约定,④于是
C
(3)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②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大。
(4)喝酒喝得正高兴,天又下起了大雨的时候。
5.
(1)①急,②大体,③放下,④离开
(2)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
②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瓮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3)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飘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
(4)热爱读书、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6.
(1)示例:沧海上水波荡漾,一个接着一个的巨浪拍向岸边的礁石,激起的水花在空中飞舞。耸立的山岛,环绕在沧海四周,景象蔚为壮观。
(2)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抒发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7.
(1)作者借景抒情。选取“杨花”意指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叫声凄厉,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知无情的明月,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8.
(1)B
(2)设问,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9.
(1)枯藤,西风
(2)示例: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