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PPT课件及说课件稿 2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PPT课件及说课件稿 2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7-19 09:48:34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分米、毫米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
说重点、
难点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知识结构
及运用
教学过程
推想各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会估测,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创设情境
探究
认识分米
认识毫米
本节知识整合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各长度单位间的简单计算和比较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定义的理解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分米与米的关系
认识分米
认识毫米
认识分米
本节知识整合
灵活运用
会选择合适单位
观察
特点
交流
计算比较
会估测
单位不同
特 点
注重
动手操作
特点
知识运用
简单换算
正确选择
手势表示
认知特点
大化小
小化大
形成长度
观念
先化单位
比较
先估测再测量
提高估测能力
单位相同
直接计算和比较
操作
估计
欢迎批评指正!
黑里寨镇多星希望小学 于玉珍
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
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
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生对身边物体长度的关注
、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测量
的愿望,体验数学
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返回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测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下节课“千米的认识”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返回
说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物体长度的关注、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返回
返回
说教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本节课我把温故和导新融入新颖、有趣的童话素材之中,甜甜的梦中人物孙悟空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这样的素材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借助鲜活的神话素材,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快乐课堂。
课改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直观操作、自主、合作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单位进率时,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理解,并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得出结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等单位间的换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迸发智慧的光芒,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互助共进的学习习惯。
返回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第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学具在估、量、找、数的实验、探索中,自主地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第二,通过分组量一量、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此我课前作了如下准备:老师准备课件、米尺、直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条、剪刀、铁钉、曲别针。
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米和毫米长度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是理解单位间的进率和估测长度。
返回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品德教育的主要途经,因此我本着重基础,训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利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问:想听故事吗?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也上小学二年级,特别喜欢读课外书,瞧!读完《齐天大圣》,美滋滋的睡着了。然后课件出示甜甜梦中的几番景象。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表象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孙悟空继续让金箍棒神奇的变化,引出新知毫米和分米,引出同学们和梦中的甜甜一起渴求新知的欲望。
探究
1、认识毫米。
由于学生在甜甜的梦中观察孙悟空金箍棒的变化情况,已经认识到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一个单位,抓住学生的这个认知起点,直接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放大的尺子,先在尺子上的不同地方找1厘米,再数1厘米被刻度线平均分成了多少小格,然后让学生猜这一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自己找到了1毫米,成功的欲望得到满足,渴求新知的愿望更强烈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高了。此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自己的尺子,用铅笔尖指0刻度线,再移到什么位置,移过的长度是1毫米、2毫米、5毫米,让学生仔细观察,5毫米刻度线和其它刻度线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为学生动手测量时读数既快又准打下基础。接着层层推进,让学生很快指到6毫米刻度线处、9毫米、指到10毫米刻度线处时,问你发现了什么?此时,学生已经从两个层面上认识到1厘米=10毫米,一是10毫米刻度线和1厘米刻度线正好重合,二是1厘米被刻度线平均分成了10小格.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毫米的长度,讨论怎么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1毫米的长度这么小,学生感到为难,老师适时点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捏住1分硬币,右手将硬币轻轻抽出,两手之间留下一个很狭窄的缝隙,这个缝隙的宽就是1毫米.这一点对估测长度很有好处。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养成先估测的好习惯,培养估计能力。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直观感受1毫米的长度,试着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用小手比划1分硬币的厚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是1毫米.通过看、说、比、找、量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把外显的进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的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的建立起1毫米的表象。
2、认识分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在长彩条上量出10厘米,剪下来,然后同桌两人比一下,一样长吗?若不一样长,想办法验证一下谁错了,重剪一条。让学生举起剪好的彩条,它的长度可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学生马上猜到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得出1分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米尺,再通过找一找、数一数了解1分米是10厘米,再找2分米,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何刻度起,都能找出2分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再找10分米、把剪好的彩条贴在老师的米尺上等活动,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分米。再通过引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进一步感知1分米长在空间中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画出1分米的线段,更深层的感受1分米在平面上的客观表象,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让学生动手量课桌的长宽高之前,还是要先估测一下。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索、去发现,在深刻感知和灵活运用中充分认识长度单位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