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B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B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8 08: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史(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期,伏羲氏有网罟之歌,反映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作乐用来调和阴阳,生育万物;葛天氏之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炎帝作乐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据此可知,远古之乐(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D.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2.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为(

A.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B.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D.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B.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C.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4.(春秋末期)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了。这反映了(

A.“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B.“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C.“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5.《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

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
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
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
6.春秋时期,齐楚争霸。管仲让齐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于是,楚国民众大多放弃粮食生产而为捕捉生鹿奔忙。后来,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这反映出(

A.商业政策决定诸侯命运
B.经济斗争影响政治格局
C.重农抑商成为必然选择
D.经济交流促进区域统一
7.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作为防御性工程,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②随着长城的修筑,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生产和文化
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这说明(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9.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C.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11.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1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13.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A.数典忘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推行封建化
D.实行“藩汉分治”
14.地图包含有丰富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15.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16.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思想活跃,行为也展现出一种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清静无为的特点。他们还颇喜雅集,谈论自然之美和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对当时
政权分立、民族纷争的现实似乎毫不关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道家思想得到复兴
B.士族政治僵化腐朽
C.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D.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17.史书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18.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19.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20.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
B.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
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21.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22.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

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
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
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
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
23.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既“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4.赵翼说:“军中火器,古已有之。《周官》有火射、枉矢之属,已肇其端。然燧象、火牛、赤壁之烧、秭归之火,皆以草木苇荻而灌脂,非火药制器也。至所谓炮者,则皆以机发石。”由此可出的史实是(

A.西周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B.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C.三国时期人们已懂火药配方
D.火药技术掌握应晚于三国时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机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战国刚结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焚书坑儒》
材料二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秦汉为实现思想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影响的不同之处。(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6分)
28.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11分)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2分)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6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3分)
南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史(B)答案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期,伏羲氏有网罟之歌,反映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作乐用来调和阴阳,生育万物;葛天氏之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炎帝作乐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据此可知,远古之乐(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D.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答案】B
2.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为(

A.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B.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D.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答案】D
3.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B.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C.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答案】A
4.(春秋末期)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了。这反映了(

A.“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B.“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C.“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答案】B
5.《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

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
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
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
【答案】B
6.春秋时期,齐楚争霸。管仲让齐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于是,楚国民众大多放弃粮食生产而为捕捉生鹿奔忙。后来,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这反映出(

A.商业政策决定诸侯命运
B.经济斗争影响政治格局
C.重农抑商成为必然选择
D.经济交流促进区域统一
【答案】B
7.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作为防御性工程,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②随着长城的修筑,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生产和文化
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8.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这说明(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答案】D
9.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C.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B
10.《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11.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答案】C
1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答案】A
13.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A.数典忘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推行封建化
D.实行“藩汉分治”
【答案】C
14.地图包含有丰富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答案】B
15.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答案】B
16.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思想活跃,行为也展现出一种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清静无为的特点。他们还颇喜雅集,谈论自然之美和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对当时
政权分立、民族纷争的现实似乎毫不关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道家思想得到复兴
B.士族政治僵化腐朽
C.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D.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答案】B
17.史书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18.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答案】A
19.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答案】D
20.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
B.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
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21.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22.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

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
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
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
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
【答案】C
23.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既“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B
24.赵翼说:“军中火器,古已有之。《周官》有火射、枉矢之属,已肇其端。然燧象、火牛、赤壁之烧、秭归之火,皆以草木苇荻而灌脂,非火药制器也。至所谓炮者,则皆以机发石。”由此可出的史实是(

A.西周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B.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C.三国时期人们已懂火药配方
D.火药技术掌握应晚于三国时期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4分)
【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机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战国刚结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焚书坑儒》
材料二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秦汉为实现思想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影响的不同之处。(8分)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8分)
(2)主要措施:秦始皇“焚书”、“以吏为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6分)
【答案】(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
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
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
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
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
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
(3)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
28.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11分)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2分)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6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3分)
【答案】(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它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