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8 11: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泰安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2021.6·山东学业水平·4)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
A.供应朝廷
B.平抑市场物价
C.赈灾救济
D.地方政府开支
3.(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4.(2021·浙江衢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
A.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5.(2020·广东广州八区联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利于(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
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
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
6.(2021·山东泰安肥城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一·2)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7.(2020·山东聊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
8.(2021·湖北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高一第二学期期中·2)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9.(2021·北京昌平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
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10.(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2021·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12.(2021·河北邯郸三模·3)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B.推崇科举制度
C.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D.倡导儒学复兴
13.(2021·辽宁锦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14.(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唐代草原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这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A.知人善用,虚怀纳谏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蕃和亲,促进了藏汉的友好关系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15.(2020·浙江湖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古代历史上的治世和盛世总能呈现其特有的社会特征。如“轻徭薄赋、虚怀纳谏、和亲吐蕃、三教(儒释道)并行”,下列选项中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6.(2021·广东普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曲辕犁曾经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
A.春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
D.唐朝
17.(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3)图1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图主要体现了(  )
图1
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认同
B.唐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C.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18.(2021·山东临沂兰陵县高二第二学期期中·4)图2、图3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均做出重要贡献。二者值得后人纪念的相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中外之间贸易往来
B.推动了不同民族交往交融
C.促进了汉藏间的传统友好
D.强化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19.(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3)表1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度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资料来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资治通鉴》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志》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20386
《旧唐书》
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
《唐会要》
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旧唐书》
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
《旧唐书》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20.(2021·江苏南京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
21.(2020·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4)“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22.(2020·浙江温州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1)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754
年)到广德二年(764
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3.(2020·山东青岛胶州高一第一学期·14)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D.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24.(2021·广东梅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民族汇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25.(2021·河北邯郸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下图分别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与隋朝相比,元朝大运河(  )
A.沟通了五大水系
B.以新修运河为主体
C.大大缩短了航程
D.压制了海运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26.(2020·江苏连云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6)(12分)疆域是国家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地理范围和活动载体。阅读下列朝代疆域图,完成相关要求:
完成下列要求:
(1)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图二各自所属的朝代(6分)(要求:写出史实依据,仅判断不得分)。
(2)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两朝代维护边疆统治的共同措施。列举图二所属朝代在制度创设方面的主要表现。(6分)
27.(2020·浙江杭州重点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班固《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李世民当皇帝后,贞观二年三月(628年),有一天对侍臣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的原因和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为开创“贞观之治”局面,所采取的措施。(5分)
28.(2020·浙江温州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2)(10
分)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将表一补充完整。(4
分)
表一
地区
朝代
管辖机构
新疆
汉朝
河西四郡

唐朝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清朝

西藏
元朝

清朝
驻藏大臣
台湾
元朝

清朝
台湾府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边疆治理的意义。(6
分)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B
B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B
C
D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C
B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结合所学可知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兼容属于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为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略
3.【答案】C【解析】隋朝(581年—618年)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创立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故选C项;秦朝存在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修筑长城,设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西晋存在于265年—316年,与“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B项;唐朝(618年—907年),统治289年,与“短短三十多年”不符,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贯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大运河是在隋统一南北之后,排除A项;“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是对唐宋两代共同的影响,而非只对唐朝,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唐宋的经济发展,但“造就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知识可知,其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径南北方多个省份和地区,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A项;大运河并不流通边疆地区,因此与解决边疆危机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便利国内运输及交流,并不面向海外,与国际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隋朝的政权更迭并非益事,故D项不符合“利于”的题意,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隋朝存储了巨量的财富,但是并没有与民众分享,国富而民穷,是隋朝不得民心最终灭亡的原因,故选B项;隋朝仓储殷实,但不代表都是通过沉重的赋税剥削而来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没有体现隋朝统治者四处征伐,穷兵黩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但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志向和才略,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隋唐两代的粮食储备分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可知其储备体系多元化,故选B项;粮食储备体系多元,并不等同于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隋唐的粮食储备体系,与防灾能力无关,两者并非同一概念,排除C项;D项属于治国思想,题干未论及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说明社会生活丰富,男女同时参与社会度较高,这样的社会充满活力,故选A项;“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说明文化人对女性的关注,并不代表其政治地位一定得到提高,排除B项;“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只能说明诗歌的内容丰富,但无法知道诗歌本身的成就,排除C项;“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这些描写中只有少数能体现力量,其它则不一定体现力量,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可知,唐太宗吸收隋炀帝不听劝谏,导致灭国的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选C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A项;居安思危,戒奢从简与“身不闻过”“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B项;大兴文治,改革兵制与“臣下又无匡谏”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故选B项;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玄宗即位后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排除C项;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由“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认为要想统治得民心,就要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吃饱肚子,故选A项;题干的主旨是以农为本,而不是戒奢从简和减轻赋税,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他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没有成就称霸伟业的目的,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强调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来源,以农为本,而不是建章立制,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可知唐太宗认为武将和儒士对国家的影响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决定,故选A项;唐太宗认为“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武将与文臣同等重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唐太宗讨论文臣和武将的重要性,排除C项;唐太宗将文臣和武将同等看待,并未偏向文臣,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和盛世景象,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所以称之为贞观之治,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局面,与题干中的“唐太宗统治时期”不符,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盛世局面,不是唐太宗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而不是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唐太宗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如羁縻府州、和亲等,使草原各少数民族首领归心,故选B项;“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唐蕃和亲”是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之一,不能使各少数民族首领尊重唐太宗,排除C项;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唐太宗贞观年间,李世民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虚怀纳谏,文成公主入藏,朝廷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史称“贞观之治”,故选C项;“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初期,当时未与吐蕃和亲,排除A项;“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期,当时未与吐蕃和亲,排除B项;“康乾盛世”发生在清代,当时未与吐蕃和亲,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曲辕犁出现在我国唐朝时期的江东地区,体现了我国步犁技术的成熟和传统耕犁的定型,故选D项。
17.【答案】C【解析】《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只能说明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频繁,由此判断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故选C项;“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是一种交流行为,无法判断其对文化是否认同,排除A项;“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只能判断中外交流,无法判断唐朝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这种民族交往与地方管理没有联系,无法判断地方是否有藩镇,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国内民族交往,并非中外关系,排除A项;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情况,尚未体现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朝天宝以后人囗从持续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所以人口持续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而衰,因此政治局势导致人口锐减,故选C项;自然灾害的频发不能反映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间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均田制遭到破坏与人口减少关系不大,排除B项;疆域的不断缩小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权力很大,可以任免下属官员、拥有私人武装、世袭统治,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项;根据所学,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而发动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朋党之争指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五代十国局面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方镇”是指藩镇,材料反映的就是藩镇割据,故选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此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指统治大权旁落宦官手中,与材料中的“方镇”内容无关,排除C项;朋党之争是唐后期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与材料中的“方镇”内容无关,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754
年到764
年之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是导致全国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隋代在618年已经灭亡,时间不符,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间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87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并结合所学可知,诗歌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杜甫的诗歌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又有区别,故选C项;诗歌作为文学作品,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是第二手史料,必须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排除A项;市民文学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最早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史实发生在隋唐时期,从经济、政治、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风貌,故选B项;“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与“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不符,排除A项;“政权分立民族汇聚”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指晚清,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据图片可知元朝改变了隋朝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故选C项;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都沟通了五大水系,排除A项;据图片可知元朝运河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排除B项;据所学元代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据安西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突厥、吐蕃、道、琉求等信息,(2分,答对一条以上的关键信息即可赋分,下同)判断图一为唐朝。(1分)据西域都护府、匈奴、长沙国和南海郡(郡国并行制)、州等信息,(2分)判断图二为西汉。(1分)
(2)措施:反击北方边疆民族的袭扰;设置机构管理;加强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写到和亲、丝绸之路等也可给分,3分)
表现:实行郡国并行制;州部刺史制;察举制;盐铁官营;设立官学(尊崇儒学),等。(任意三点,3分)
27.【答案】
(1)原因:汉初经济之凋弊;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3分)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政府开支。(2分)
(2)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5分)
28.【答案】
(1)①西域都护府
②伊犁将军
③宣政院
④澎湖巡检司
(4
分)
(2)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6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