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6·山东学业水平·5)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
A.魏晋玄学的挑战
B.佛、道思想的挑战
C.世俗观念的挑战
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2.(2021·广东汕头潮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3.(2021·河北邯郸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佛教( )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祟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
4.(2021·浙江绍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社会各领域也多受其影响,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建安文学
B.龙门石窟
C.吴道子《释迦降生图》
D.雕版印刷《金刚经》
5.(2021·江苏镇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独尊
B.三教合流
C.儒学式微
D.理学形成
6.(2021·江苏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9)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中国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动主要是因为佛教( )
A.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7.(2020·浙江宁波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C.中国传统道德经由丝绸之路外传
D.宣扬孝道成为了佛经的主要内容
8.(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古代思想家认为“神”是“形”之“君”。因此,艺术表现也要以神为主。东晋有一位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他就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吴道子
9.(2021·广东中山高一第二学期期末·5)“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
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10.(2021·浙江衢州高一第二学期3月考试·8)他的书法艺术“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他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之堂奥。”材料中的“他”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1.(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它)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的介入而趋于雅化。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其主流以‘婉约’、‘阴柔’为主,但也有豪放一派。”该艺术形式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12.(2021·江苏镇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这反映出唐朝文化( )
A.与时俱进
B.领先世界
C.兼收并蓄
D.递代积累
13.(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14.(2021·广东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联合测评·1)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15.(2021·福建南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齐民要术》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楼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楼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敦煌地区落后
B.农业技术兴农
C.农本思想落实
D.犁没有推广
16.(2021·江苏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髙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17.(2020·浙江湖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下图空白处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农书》
B.《农政全书》
C.《汜胜之书》
D.《四库全书》
18.(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92篇,其中饮食烹饪有25
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脯腊、做酥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社会生活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任技术
C.是南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19.(2019·山东枣庄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5)《陀罗尼经咒》为唐刻古梵文经咒,约一尺见方,纸张为纤维较粗之黄麻纸,边上有一行字清晰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据此可知当时( )
A.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兴盛
C.四川地区的造纸技术最发达
D.雕版印刷术出现了重大改进
20.(2021·广东汕头潮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图2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
图2
A.动荡的北方政局
B.经济的南北差异
C.文化的中外交融
D.国家的分裂割据
21.(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下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22.(2021·江苏南京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23.(2021·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3)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24.(2021·北京丰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25.(2021·广东珠海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26.(2020·湖北麻城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葛洪,两晋时人,道教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抱朴子》一书中强调君臣上下、设官分职是天理自行,不能更易的,主张严刑峻法、“以杀止杀”。他把利用道教进行斗争的农民群众,称之为“奸党”、“群愚”,应“犯无轻重,致之大辟”。道教另一代表人物北魏的寇谦之主张革新道教,宣扬“不得叛逆君王”“于君不可不忠”,要安于贫贱,勿怨贫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重大影响,形成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
——
以上材料摘编自启良《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7.(2020·湖北麻城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6分)及形成特点的原因。(2分)
28.(2020·江苏启东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2)(9分)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表现。(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原因。(7分)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B
B
B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B
B
B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D
B
1.【答案】B【解析】略
2.【答案】A【解析】面对儒家受到佛、道冲击的局面,隋朝的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本质是为了复兴儒学,故选A项;儒学家是为了复兴儒学,而非否定儒学,排除B项;既然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就是为了弘扬儒学,而非佛教,排除C项;最后的落脚点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可见,不是为了倡导思想多元,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
‘无为’”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成为主流,且自汉代以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儒学,排除A项;祟尚“清谈”是魏晋玄学提倡的,排除B项;据所学佛教并不追求三教并行,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建安文学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释迦为佛教创始人的梵语音译,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金刚经》为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B【解析】作为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佛、儒、道的创始人集中于一个对话场景,体现了思想的融合,故选B项;汉代开始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排除A项;儒学汉代以后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理学在宋代开始形成,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三武灭佛的原因主要是佛家耗费资源、影响税收,不利于维护统治,故选B项;佛教并没有壮大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排除A项;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是并没有使道德沦丧,排除C项;政府反对佛教并不是佛家没有理论创新,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被唐代僧人编入佛教经典,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结合,而不是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道德经的外传,排除C项;佛经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佛法,记载佛陀言教等,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故选B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排除A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出气势雄浑的颜体,排除C项;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主要有建安文学,故选C项;京剧艺术出现在清朝,排除A项;书法注重个性属于宋代的书法艺术代表,排除B项;小说广泛流行,反对儒家的伦理纲常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知,玄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受其启发,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行、草把书法艺术推向高峰,故选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提出“以形写神”,排除A项;颜真卿的颜体气势雄浑,排除C项;柳公权的柳体骨力遒劲,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起源于市井歌谣”“婉约”“豪放”可知,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故选B项;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与“小而狭,巧而新”不符,排除A项;元曲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散曲的格律与词比更自由些,与“音律和语言的契合”不符,排除C项;明清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小而狭,巧而新”“婉约”等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可知唐朝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外来文化导致唐朝文化自身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并存,不能反映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不是反映历代文化的纵向发展,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刻板印卖……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知,雕版印刷使书籍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C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出现,排除B项;仅依靠手抄书籍与“刻板印卖”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医药在唐诗内容中出现次数最多说明科技在唐代也成为了重要的诗歌内容之一,故选A项;中国古代统治者最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将科技创新视为“奇技淫巧”,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相比西方科技重实用,轻理论;重综合,轻分析;重实践,轻实验,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总体上领先世界,但是具体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具有不确定性,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教作楼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可知通过推广楼犁,农业产量持续增加,故选B项;“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可知敦煌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因此敦煌地区并不落后,排除A项;“不晓作楼犁及种,乃教作楼犁”,可知材料强调农业技术的作用,而非强调农本思想,排除C项;“乃教作楼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可知楼犁得到推广,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医圣孙思邈的言论体现了重视生命、仁和社会责任感等符合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选B项;强调重视生命,重心不在社会教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不是以它为理论基础,排除C项;封建的伦理主要是三纲五常,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的有关知识,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故选B项;《农书》是元代王祯所著,排除A项;《汜胜之书》是汉代的农学著作,排除C项;《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典籍,而非私人编纂,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中饮食烹饪有25
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脯腊、做酥酪,做菜肴和点心等”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一些当时人们饮食烹饪、食品加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饮食生活状况,故选A项;《齐民要术》只是记载了一些饮食烹饪,并不能表明汇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饮食烹饪是南北方民族交融的结果,因此不能得出《齐民要术》是南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且材料中只涉及了饮食烹饪方面,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边上有一行字……‘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可知,唐刻古梵文经咒《陀罗尼经咒》产自成都,说明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故选A项;唐朝佛教兴盛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而非雕版印刷术的促进,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四川的造纸技术,也没有提到其他地区的情况,无法得出四川地区的造纸技术最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唐刻古梵文经咒《陀罗尼经咒》的情况,并未提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无法看出雕版印刷术是否出现重大改进,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北齐的青瓷,器型体现出雄伟、饱满的中原风格,而瓷器上装饰的莲花纹样,是佛教的象征,可见青瓷体现出中外的交融,故选C项;北齐的瓷器体现出雄伟、饱满的风格,并不能反映动荡的北方政局,排除A项;文化上交融,不是经济的南北差异,排除B项;瓷器上体现出文化的交融,不能反映国家的分裂,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图中的唐代八大城市中,大多数城市均是沿海港口城市,它们的兴起与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故选D项;图中八个城市既有北方又有南方,分布基本均衡,不能说明分布重心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扬州和成都超越长安、洛阳的政治经济中心,排除B项;唐代的长安、洛阳两个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排除C项。
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可知,盛唐人物服饰出现中外交融情形,而唐代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也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说明唐代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中反映的是唐朝当代文化的特征,并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将唐朝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选项表述与题干信息相反,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玄奘西行取来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教及艺术,他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玄奘和鉴真所做的事情与国家统一无关,而与我国的对外交流有关,排除A项;玄奘和鉴真所做的事情是有关对外交流的,而不是国内民族融合的,排除C项;玄奘和鉴真所做的事情是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但并没有提到有关文化发展的程度问题,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①是明代著作;②是宋代著作;③是元代著作;④是南北朝时期著作;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④②③①,选择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B【解析】从图片中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大多分布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上,如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水利等,因此这一科技成果分布图也能反向折射传统农耕经济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成果,未提及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重应用,轻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图表本身仅呈现古代中国科技在诸多领域的客观数据,未能直接体现出政府态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文化特征:出现了各种文化交融,这种交融既有国内文化的交融(道教吸收儒家、法家的思想),也有中外文化的交融(雕塑艺术吸收了印度的艺术特点)。(6分)
(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开放包容。(4分)
原因: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各民族、中外交流频繁,广泛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唐朝继承和发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每答对一点得2分,最多不超过6分)
27.【答案】
(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2分)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经济;南方统治者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每答对一点得2分,最多不超过8分)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6分)
原因:经济和地理因素的影响。(2分)
28.【答案】
(1)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2分)
(2)特点: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4分)
原因: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任三点,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