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天津东丽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如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局部),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
B.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
C.此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
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
2.(2021·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8)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3.(2021·广东汕头潮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北宋初年,禁军成为国家正规军,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一半分驻地方,而且非常驻,定期轮替换防。此举意在( )
A.抵抗辽夏入侵
B.提升军队战力
C.缓解财政危机
D.防范将领反叛
4.(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3)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 )
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
5.(2021·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5)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6.(2021·山东德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信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7.(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有学者认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之法及其体现的制衡原则,反映着赵宋统治阶级政治智慧。下列项中,不能体现制衡原则的是( )
A.实行崇文抑武,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在宰相之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D.实现广泛募兵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8.(2021·山东泰安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北宋( )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统治秩序非常稳定
C.科举取士名额增多
D.士人关心国家政事
9.(2021·福建漳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图1为我国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为( )
图1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2021·江苏镇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6)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1.(2020·辽宁辽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北宋一名低品级官员撰文追记先祖以“义”感动来犯者、以钱财却敌、“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元佑(北宋后期哲宗年号)年间,官居宰相、副宰相的十余位显贵为该文作题跋。这最有可能是因为该文( )
A.宣扬了程朱理学
B.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表达了市民诉求
D.迎合了朝廷边防政策
12.(2020·辽宁辽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13.(2020·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14.(2020·山东聊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一个王朝奉行何种民族观及民族策略,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能力;二是当时的客观政治环境;三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两宋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所处的客观环境甚为不利。对北宋而言,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应是( )
A.10世纪末
B.11世纪初
C.11世纪末
D.12世纪初
15.(2019·山东菏泽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9)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 )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
B.用人不当官吏扰民
C.力图保障农民利益
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16.(2021·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17.(2021·北京丰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右侧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18.(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3)王安石《周公论》载:“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据此王安石变法中“善法”的出发点是( )
A.推动社会转型
B.加强中央集权
C.整顿官僚机构
D.实现富国强兵
19.(2021·江苏南京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救济广大流民
B.增加政府收入
C.消弭战争威胁
D.恢复募兵制度
20.(2020·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1)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重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贴经、墨义。北宋中期以后,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这一变化( )
A.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B.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备
C.确立了理学的正统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
21.(2020·广东顺德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4)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 )
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
B.实质上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
22.(2020·山东泰安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23.(2020·辽宁沈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1)图3是金、南宋、西夏的局势图,此时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24.(2020·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5)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赤壁之战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
25.(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0)近期,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 )
A.率军抗争并完成了统一
B.参与反抗元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C.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是宋元时期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二、非选择题
26.(2020·浙北联盟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3分),并分析其政策的特点。(2分)
材料二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2)写出宋朝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3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2分)
27.(2020·江苏无锡江阴四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6)(10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宋代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4分)
(3)依据材料三,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4分)
28.(2020·浙江A9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8分)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B
A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D
B
D
C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D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可知,体现的是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也赞美明主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歌颂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故选B项;《雪夜访普图》属于后人的加工创作,不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排除A项;宰相地位低于皇帝,排除C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夺取帝位之前的事情,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都大幅增加,可知中央加强了对州县的控制,地方治理加强,故选B项;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的原因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官员数量膨胀,题干未提及,排除A项;题干未区分南北州县的差异,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官员尸位素餐,在其位却不理其政,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北宋初年,大量禁军驻扎京师,另一部分驻扎地方,但是将领经常轮换,为了防止将领和士兵过分熟悉,形成威胁中央的势力,故选D项;将领和士兵经常轮换,不利于将领熟悉士兵,不利于抵抗辽夏的入侵,排除A项;据材料“定期轮替换防”这会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防范将领反叛,与财政无关,大量军队驻扎和换防,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官员多为读书人,选官多以“文词进”,武臣不受重视等,体现出当时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守内虚外意思是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排除B项;藩镇割据指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宋朝并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宋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下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目的是使其相互牵制,州一级则设置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目的是通过地方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目的是通过地方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而不是强化集体议事制度,排除A项;题干中所涉及的制度是关于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而不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所涉及的多个机构不都是监察职权,本质上也不是监察体系的内容,而是对地方加强控制和统治的举措,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恩荫也是选官的途径之一,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实现广泛募兵的方式来组建军队,只是涉及招募士兵的方法,并不能达到牵制武将的目的,故选D项;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排除A项;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排除B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可知宋代武将地位较低,这与重文轻武政策相关,故选A项;北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入侵不断,统治秩序并不稳定,排除B项;科举取士名额增多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排除C项;武将也关心国家大事,不只有士人,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中的“枢密院”“台谏”可知材料朝代为宋朝,故选C项;汉朝没有枢密院,排除A项;唐朝没有枢密院,排除B项;据所学明代废除了中书省,且明代有内阁,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辽宋“开展互市贸易”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来看边境的和平会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要求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而不是军事的角度,排除A项;合约使边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跟别送统治危机加重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不是从辽的角度看,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以‘义’感动来犯者、‘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的功绩迎合了北宋后期相对保守的边防政策,从而出现众多显贵为其作序的局面,故选D项;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与材料北宋不符,排除A项;宰相、副宰相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为其作序,而非源于其文学价值,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官员群体,而非市民群体,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權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政治和平带来了宋金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所学宋金《绍兴和议》对北宋既割地又赔款是不平等和约,排除A项;根据所学宋金《绍兴和议》后金国多次对南宋用兵,岳飞抗金主要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本身并不能看出《绍兴和议》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杨无敌庙”的存在及杨家将故事的传颂,说明杨业保家卫国所展现出的忠君爱国之义受到宋辽两国老百姓的推崇,故选D项;仅据“杨无敌庙”及杨家将故事,无法推知战争惨烈程度,排除A项;宋辽对峙发生在北宋时期,而理学在南宋才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杨家将的故事广为传颂并不等同于被神化,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1115年金国建立,先后灭掉辽与北宋,对北宋而言,12世纪初形势最为严峻,故选D项;10世纪末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辽,排除A项;11世纪初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夏,排除B项;北宋统治阶级的内耗是其11世纪末的不利因素,与“形势最严峻”不符,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老妪话语中“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可知在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官吏扰民的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老妪属于农民阶级,不是贵族官僚集团,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老妪的言语内容可知,老妪抱怨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扰民现象,而不是变法保障农民利益,排除C项;题干中老妪的言语主要抱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而引发的扰民现象,并非变法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收入增加了,但是仍然入不敷出,导致民贫而反,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故选D项;北宋政府的收入2200多万缗增加到11000多万缗,不能说经济衰退,排除A项;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导致的,不是造成统治危机的根源,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故选C项;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A项;“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无法据此得知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排除B项;“北宋的迅速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可知,王安石主张立善法则国兴天下治,结合所学,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导致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使国兴,王安石主张改革立“善法”,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故选D项;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并不是为了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旨在缓和宋初采取一些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积贫积弱局面,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整顿官僚机构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
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结合所学青苗法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可知青苗法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农民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故选B项;根据材料“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可知,青苗法主要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农民,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而沦为流民,排除A项;青苗法是经济措施,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不能消弭战争威胁,排除C项;青苗法与兵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此时,科举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社会现实实际状况,于是“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就成为必然选择,即这一变化顺应了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的需求,故选D项;科举考试“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的变化有利于士人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与科举制度完备无关,排除B项;理学的正统地位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触及封建私有制,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虽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但本质上是维护地主官僚的利益,排除B项;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了基本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22.【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增强了军事实力,但没有消除边患,排除A项;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排除C项;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西夏、金均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项;军阀割据必须要在有中央政府的前提下,而图中显然是三个政权,排除A项;西夏在西边,并非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项;地图中并没有标注长期的战乱,并且宋金有绍兴和议,并非长期战乱不息,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是因为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杭州,北宋都城的生活习惯也传入了杭州,所以与北宋灭亡有关,故选D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三分天下的事件,与这个两个地点无关,排除A项;“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的和议,与南方的杭州没有关联,排除B项;“宋夏和议”是宋夏之间的和议,与南方的杭州没有关联,排除C项。
2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得到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价值追求,故选C项;岳飞抗金并未挽救南宋被元朝灭亡的命运,而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是抗击元朝失败也未投降表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A项;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反抗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排除B项;根据今天的发展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反侵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收其权:派文官做知州,架空节度使;
制其钱:设诸路转运使管地方财政,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
收其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3分)
特点:强杆弱枝,守内虚外(或分散地方权力)(2分)
(2)广州、泉州、明州(3分)
影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贸税成为国库的重要来源。(2分)
27.【答案】
(1)因素: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任答2点得2分)
(2)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4分)
(3)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2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任答2点得2分)
28.【答案】
(1)信息: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
原因:政治因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人口迁移: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3分)
(2)创新: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各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加强对地方监控,设“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文化角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文学上宋词、话本;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