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司马光
本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1.《资治通鉴》的作者、生活时代、体例、记史范围、特点及地位。
2.佛教的教义、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3.道教的思想来源、主要教义、形成发展过程及影响。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你知道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吗?
你能从历史中找出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吗?
资:帮助、供给
治:治理,治国平天下通:贯通古今
鉴:镜子、意为借鉴
以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有助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司马光(1019-1086年)
《资治通鉴》书影
司马光是生活在北宋的著名史学家,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费时19 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 五代共1300年历史,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书影
司马光
(1019-1086年)
北宋时著名史学家,主编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1、编年体通史;
2、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历史。
阅读P10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司马迁撰写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书名 作者 成书时期 史书体例 叙事范围 史学地位
《史记》
《资治通鉴》
西汉
北宋
司马迁
司马光
通史
纪传体
通史
编年体
汉武帝
黄帝至
五代
战国至
都是史学名著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
佛教的传入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1、起源地:古印度。
2、传入时间: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峨眉金顶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和观音造像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九华山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文殊菩萨
你知道佛教的教义吗?
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痛苦的 ,这是前世造的因在现世结的果。只有皈依我佛,弃恶从善,虔诚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来世得到幸福
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压迫的斗争,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佛教中国化
原因:佛教不少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
表现:(1)隋唐:形成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 好
(2)宋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佛、道二家,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佛教思想
1、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何能不断发展?
2、如何发展?
佛教的中国化
1、①中国化;②教义的吸引力;③统治者支持。
2、 ①隋唐 ②宋
1、请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佛家弟子。
2、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来源于佛教的俗语或成语。这说明了什么?
3、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这部作品还有哪一宗教的影子?
佛教
道教
《西游记》
道教圣地——青城山
道教的兴盛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老子
太上老君
神化
1. 你知道道教的教义吗?
以“道”为最高信仰,宣称通过炼服丹药和修身养性,可以长生不老,得到成仙
2、道教的思想来源
道教源于古代民间信仰、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
3. 特点
其主张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特色
4、形成、发展过程
(1)形成:
(2)完备:
(3)兴盛:
(4)发展:
东汉后期形成
东晋、南北朝,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
唐朝和宋朝的皇帝又利用道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后,道教进一步与儒家、佛教相融合,修炼方式也转而注重“内丹”
5、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真教
全真教
道教的兴盛
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如何发明的吗?你能否用一形体动作表示你是道家弟子?你能概述道教的发展吗?
东汉后期——东晋、南北朝——唐宋
佛教、道教异同比较
主要不同点 主要相同点
起源地区 主要教义 政治 作用 对文化的影响
佛教
道教
印度
中国
因果报应,期盼来世幸福
修身养性,追
求现世幸福
都有利
于维护
现存的
统治秩
序
都成为
中国传
统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
(1)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金刚经》 D.《窦娥冤》
(2)《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B )
( B )
(4)连连看
玉皇大帝
佛教 如 来 佛
八 仙
太上老君
道教 孙 悟 空
菩 萨
( D )
(3)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共35张PPT)
挑战记忆
夏商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三国两晋南北朝
汉
(第一个统一)
(巩固)
(分裂)
第一单元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二、隋的覆没与唐的建立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2.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3. 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学习要点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如何辩证认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二)时间:
建立——____年,统一——_______年
(标志:隋灭陈)
了解历史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能够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一)背景:
南北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大融合
581
589
(三)人物:____(隋文帝)
杨坚
历史小问题:
假如南方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想像:小王在运送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有没有更方便快捷的运送方法呢?
1、目的:
加强南方的控制,便利粮食、布帛的北运。
2、重要地点:中心( ),
北达( )、南至( ),
全长( )
洛阳
涿郡
余杭
两千多千米
(四)成就——大运河的开通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了解历史
3、评价:
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
(四)成就——大运河的开通
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和城镇的发展,巩固了统一
征发劳役过重过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汴河怀古》
了解历史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膏脂是此河。[唐]李敬之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胡曾
历史小智慧:
参考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能够修筑大运河,说明隋王朝富裕吗?
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猜想一下,假如这种“富”长期下去,隋朝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历史的发展与大家的猜想符合吗?
2、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具体表现: 劳役兵役、游玩远征)
(五)隋朝的灭亡
1、时间:____年
618
算一算:隋朝统治了多少年?隋朝这么短时间灭亡,仅仅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吗?
历史小智慧
假如你是隋炀帝,你还会修筑大运河吗?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都是非常伟大的工程,但为何秦朝和隋朝都两朝而亡呢?
假如你是国家的领导人,在建设国家
的过程中,你会吸取什么教训呢?
二、唐的建立
了解历史
时间:__年;
人物:___(唐高祖);
首都:___。
618
李渊
长安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决策)
尚书省(执行)
门下省(审议)
吏部
户部
刑部
礼部
兵部
工部
假如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根据唐朝的政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
考考你
(二)科举制
1、背景: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三、隋唐政治格局
关键人物: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严格考试制度
创设:
殿试
武举
殿试诗赋
扩充国学规模
了解历史
秦汉
(推举)
魏晋
(地方世族把持)
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科举制的意义
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普通读书人
自愿报名
(不重门第)
扩大选官范围
用人实权归中央
缓和社会矛盾
官员任用开放与流动
科举延续 年,直到 才被废除
一千三百多
清末
了解历史
使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减少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蒙学课本
了解历史
贡院号房
了解历史
云南大理古代科举的考场
了解历史
请回答:
(1)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假如你生活在唐代,你拥护这种制度吗?为什么?
(3)隋唐与秦汉在官员选拔方式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议一议
2007年,佛山市即将公开招聘一批国家公务员为国效力。为了征求民意,选出人才,选好人才,今天我就以我们班级作为对象进行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国家招聘公务员是由相关的领导干部推荐人才好呢?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人才好?”
假如你是干部家庭的子女,你会赞成哪种推荐方式?假如你是普通家庭的子女,你又会赞成哪种推荐方式?
思考与讨论
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三省六部制
2、郡县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万里长城 南北大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兵役、徭役繁重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1、唐承隋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基础知识
1、581年, 建立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全国。
2、 在位期间,开通 大运河;但由于统治残暴,于618年亡国。同年,
建立唐朝,定都 。
3、隋唐国家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设立 和推行 。
杨坚
杨坚
南北
李渊
长安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同步练习
1.学习历史,不可忽视教材附录中的“大事年表”。公元589年是“大事年表”众多年份中的一个,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应是( )
A.杨坚称帝,建立隋朝 B.隋灭陈,统一全国
C.李渊起兵,攻占长安 D.江都兵变,炀帝被杀
2.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后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统一了全国。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有 ( )
①南北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的大融合 ③外族的入侵 ④大运河的开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开皇(581—600年)之治”是我国古代盛世之一。这一盛世的统治者是 ( )
A.刘秀 B.杨广 C.杨坚 D.李渊
B
A
C
4.隋朝末年,涿郡的货物经水路运输到长安,须经路线是( )
A.永济渠—黄河—广通渠 B.通济渠—黄河—永济渠
C.永济渠—通济渠—洛水 D.通济渠—广通渠—黄河
5.隋大运河的四段中,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 (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的最大作用是 ( )
A.巩固隋朝统治 B.沟通五大水系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便利了南北交通
7.隋炀帝因暴政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他预感到末日临近,曾对着镜子说:“好头颅谁当斫之!”不久,他便被部将杀死。同年,一个新王朝——唐朝建立。这一年是 (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A
B
C
D
8.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连年大兴土木,不惜民力 B.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沉重
C.多次远出巡游,耗费无数 D.实行族诛和连坐,法律严酷
9.下列王朝的统治,与隋朝的统治相类似的是(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0.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创置,突出的是( )
①设立三省六部制 ②创立宗法制 ③推行科举制 ④实行郡县制
A.①④ B. 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我国历史上长达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创于 (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D
A
D
C
12.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此河”、“禹功”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江都”在今天的哪一个城市?炀帝“乘龙舟而往江都”先后有几次?
(3)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你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否符合史实?
(1)“此河”指的是大运河;“禹功”指的是大禹治水。
(2)江都在今天的扬州。炀帝“乘龙舟而往江都”先后有三次。
(3)相同之处:都在指出大运河开凿造成的严重后果时,突出强调了大运河对南北交通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后世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比较全面地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观点。符合史实。
13.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
14.有人用一个奇特的数学算式2+3+4+5=1对隋大运河的基本内容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你知道这个算式的含义吗?试猜猜看。
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在37年,这样短暂的统治时间在中国古代统一的封建王朝中是极少见的,因此是一个短命王朝。
但隋朝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因为:
①隋朝结束了持续几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重新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这时的中国开始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正如马端临所云“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③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被后世长期沿用,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④隋朝开凿与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⑤隋朝的兴亡为唐朝统治者提供了经验教训,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算式中的“2”代表开凿大运河的两个主要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或先后下令开通大运河的两代君主(隋文帝、隋炀帝);
“3”代表大运河的三个主要地点(中心——洛阳,南端——余杭,北端——涿郡);
“4”代表构成大运河的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代表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代表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或一条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