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教材版本
书名:新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课题
《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小猴子下山》渗透了做事要有目标意识,课文贴近学生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是在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小猴子下山》要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理念与方法
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方法:
1.教法:(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非常高兴,就(怎么做)”的句式,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理解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想象小猴子与妈妈的对话以及第二次下山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理解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难点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理解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信息化环境
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源
无
前置作业(可选)
无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化支撑
(环节上可选)
设计意图
一、词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揭示课题。
2、与学生聊天,介绍小猴子出场。
1、学生认读词语,齐读课题。
2、学生听故事
通过词语引入,一方面是想复习本课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前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课文,理解词语
图文并茂,朗读课文
(一)
学习1-4自然段
1、
借助“又……又……”形式的词语,体会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
2、
朗读指导体会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
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点评。
4、
提取关键信息,注意动词的准确运用,概括小猴子做了什么。
5、
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取信息,完整叙述情节。
利用“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非常高兴,就(怎么做)”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说说结果。
①引导学生发现小猴子空手而归。
②抓住重点词语“只好”,引导孩子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2、练习朗读,请学生评价。
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感受食物的美好,以及小猴子对食物的向往。拓展到生活中积累的词语。
在体会食物美好的基础上朗读。
学生将小猴子的动作圈画出来,用自己的话按照句式说一说故事内容。
学生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心情。
带着感情再体会朗读。
借助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猴子的心情,让学生在朗读时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能整合信息讲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体会文中角色感情的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关键信息,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体会,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迪课文的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出示句式“小猴子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出示插图。
3、指名复述,评价。
学生借助插图和句式带动作复述故事内容。
利用句式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注意力还不稳定,不容易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有意识地用生生互动的形式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四、思考原因,总结道理
1、出示问题: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回答。
2、总结道理。
①进入故事情境,想想应该怎么办。
②交流讨论。
③总结道理。
同桌互相讨论,从而得出道理。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来的道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利用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的方法进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个能力训练点。
五、创设情境,合理想象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小猴子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2、拓展延伸,想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情景。
通过情景,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设计小猴子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发散思维,说一说小猴子二次下山的情景。
所谓“学以用”。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利用故事情节对课文内容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在过程中体会收获。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说笔顺、结构、偏旁。
2、讨论书写要点。
3、学生练习。
4、展示,学生评议。
5、修改、练习。
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说出需要注意的书写要点。通过学生评议,修正自己的书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书写。
课堂评价方式
以教师肯定性、引导性评价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板书设计思路
18、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图片)
玉米
掰
扛
桃子
扔
摘
捧
西瓜
扔
摘
抱
空手而归
小兔子
扔
追
教学反思
一、达成目标
1、本节课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词义,展开想象,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2、借助插图和关键词,让学生能够利用句式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3、学生能够根据故事内容推断出原因,并能初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够合理想象并表达小猴子与妈妈的对话以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情景。
5、通过对生字的观察,学生能够找到重点笔画,并正确书写。
二、课堂生成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片联想与句式引导的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但是说话欠缺条理性。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能够体会人物心理,想象人物的语言,并表达出来,但是第三人称转换到第一人称的表述不是很流畅。在讲述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经历时,思维活跃,想象合理,但是欠缺顺序词的连接。
三、发现的问题
1、板书动词重复太多,没有突出重点词。
2、句式辅助较多,没有做到阶梯式教学。
3、给学生体会朗读的时间少,学生没有读出语感。
四、改进措施
1、简化板书,突出重点词.
2、对学生适当引导,给予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在说的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
3、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在读中体会语感。
4、平时注重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注重引导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