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宽容》序言房 龙
见课文注解1: 选自《宽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迮卫、靳翠薇译。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本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什么叫序言吗?
所谓“序言”,也就是“序文”,《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也作叙文”。 上帝说:别人打了你左边的脸颊,你就把右边的脸也让他打吧!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才是“宽容”呢? 有人说,宽容就是对人和蔼可亲,不随便责骂别人。
有人说,别人做错了,不计较。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养。
又有人说,宽容就是纵容。 《现代汉语词典》说: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同学们,你们对本文中所说的“宽容”又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阐述大家的意见。
山谷: 山脉: 小溪: 村民: 老人: 古书: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下列形象,在课文中找出来。考考你的 IQ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下列形象,在课文中找出来。
山谷:
山脉:
小溪:
村民:
老人:
古书:无知永恒知识需求浅薄守旧神秘莫测写作手法是:象征修辞手法是:借喻 仔细阅读课文第二、三节,回答下面的问题:“他”的遭遇与“注定的结局”如何呢?“他”的父母亲的描写又有什么含义呢?“他”后来又是如何抗争的?“他”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他”的思想到底是否正确呢?为什么?“他”有着怎么样的一种精神呢?“他”其实象征着什么呢?请看 ,“他”的形象——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意见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他“注定的结局”呢?
——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返 回描写他父母亲的含义:他的父亲是敢于走出山谷、否定祖先智慧的勇者。
他母亲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里,闪耀着理解与支持。
他呢,是继承着父亲的遗志、担负着母亲的希望而离开山脚,出外漫游的。
他的一家都有着与传统、与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守旧势力抗争的血脉。 那么,他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思想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三节,想象以下当时的场景,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他描述的山谷外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返 回他最后的结局呢?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那么,他的思想到底正不正确呢?从那里可以看得出来呢? 一场旱灾使人民走出山谷,证实了一切。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
牲畜因干涸而死
去,庄稼在田野
里枯萎,无知山
谷里饿殍遍野。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
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
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
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
他们叫住车夫,强迫他把
他们带走。结果呢?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对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慌……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返 回 “他”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他又象征着什么呢?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敢于否定传统与成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为人民的前途不惜牺牲。
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大家还认为有哪些呢? 对比守旧老人和其他村民的前后的不同表现,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守旧老人象征着什么?其他村民又代表着哪一类人?它们各自有那些特征?然后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意见。 《<宽容>序言》这篇课文通过漫游者与守旧老人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呢?对不同的意见我们是否应该宽容?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否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篇25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