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学习内容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点击放大图片
1、崇拜自然阶段——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极为低下,
采猎为主,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认识肤浅
人类社会早期(采猎文明时期)
2、改造自然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开始萌芽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
开始萌芽,出现地理环境决定论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论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思想
拓展
1.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20世纪初
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观点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德国
思想论 主张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适应论
生态论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提出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生长期适应。
生态论提出用生态学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
二战以后 和谐论
(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
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2.各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张
拓展
关于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拓展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用25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制约各国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发起并在北京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发展部长级会议。联合国也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会议并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
拓展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履行承诺,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国务院52个部门共同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它从中国国情和基本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有关政策、措施方案。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制定中国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在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其后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目标的内容,得到了具体体现。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1. 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 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活动探究
答案: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
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
答案:好处:解决了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缺乏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负面影响:如果引水过多,可能使邻县的水源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用水不当,当地可能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活动探究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该阶段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思想的变化。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该阶段以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进。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
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出现的环境问题短时期还能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课堂测验
课堂测验
1.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埃及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
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C.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2.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A
D
课堂测验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
C、文化水平
D、经济水平
A
课堂测验
“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江堰”工程、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分别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 )
A、天人相关论 B、人定胜天论
C、环境决定论 D、人地和谐论
B
A
D
2.“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了下列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可持续发展思想
B
课堂测验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国语》),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可能论
C.和谐论
D.可持续发展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A
C
课堂测验
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
A.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C. 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D.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B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2.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课堂测验
D
C
1.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测验
C
2.关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B.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C.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量在 不断扩大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在逐渐减小
D
1.下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的
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
④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测验
D
2.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D
1.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 )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
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C
课堂测验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B.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C.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人类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AB
课后作业
1.仔细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问题和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问题和_______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资源的_____行为,导致土地
_______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在资源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
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
粮食
资源
环境
森林
破坏
荒漠化
合理利用和保护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刀耕火种,围湖造田;魏晋时期,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原因:古人对环境认识的片面性,导致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原始狩猎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