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8 13: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目录
话说李白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拓展探究
ONE
话说李白
他的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他的剑: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
他喝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先生《怀李白》
话说李白
李白(701-76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生平大事
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5岁之前
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
25岁到42岁
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42岁到44岁
十载漫游时期
44岁到55岁
报国蒙冤时期
55岁到62岁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生平大事
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5岁之前
长安元年701李白出生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开元五年(717),18岁,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蜀中读书、隐居、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及任侠中度过的。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生平大事
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
25岁到42岁
开元十三年
725
李白离蜀
727
在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
726至


730
入长安
求仕
浮洞庭,
历襄汉,
上庐山,
东至金陵、扬州,
复折回湖北
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他在长安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不平,作《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等
732
离长安
东再次漫游
从梁、宋而洛阳、襄阳,然后举家迁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居于徂俫山,号竹溪六逸。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终南捷径
生平大事
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42岁到44岁
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京
天宝三年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赐金遣之。
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鞠歌行》)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生平大事
十载漫游时期
44岁到55岁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他遇见了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书情题蔡舍人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李白这时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悲慨不平,对朝廷充满失望和不满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他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近十年的漫游,都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
天宝十载751,在梁苑娶宗楚客孙女为妻
李白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再次举行入道仪式。
李白与杜甫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鼓,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生平大事
报国蒙冤时期
55岁到62岁
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
永王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经九江,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入永王幕。
肃宗已在灵武即位,以叛乱罪讨伐李璘。至德二年(757),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浔阳狱,后长流夜郎(今贵州
铜梓)。
乾元二年(759),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
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往当涂依县令李阳冰。
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涂(今
属安徽)族叔李阳冰家,享年62岁。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话说李白
捉月而死的传说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
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
今墓在焉。”
青山李白墓
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儒、道、游侠三家思想并存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
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炼丹服食,充满对神仙世界的幻想,但有时他又对神仙世界持怀疑态度:“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
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李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
李白的诗歌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
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
表现自我
表现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
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
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
反映现实
反映国事
反映民生
歌颂自然
描绘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
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画面静谧,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格调高远,在优美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体现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吟咏友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对崇高人性的向往奋争与赞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
“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TWO
整体感知
解析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梦中游玩
天姥山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离开某地时赠送礼品或做诗歌给留在那里的亲友
《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点明所写内容是虚幻的,运用的是一种想象手法。
这是“游仙诗”的诗体形式,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
古代乐府诗体裁的一种。歌行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较自由活泼。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浪漫主义……
写作目的
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
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各地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到长安,但一年后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完全被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随后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同游山东,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这首诗就是他临行前写的。
这之前,李白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朗读节奏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白话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白话译文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名家点评
明代诗评家桂天祥:《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明代诗人、文学批评家郭濬: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
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飞度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整体感知
用原文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入梦的原因

由现实转入梦境
的过渡句
由梦境转入现实
的过渡句
揭示全诗主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因
梦境
梦感
山境
仙境
THREE
文本研读
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哪几句直接写天姥山?采取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让人怯步;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夸张、比较、衬托
 ——神奇、高大、雄伟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诗人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用?
第一部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在诗人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拔”是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感。
天姥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已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精神大山,一种人格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第二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各画面的景有什么特点?
月夜渡湖
寂静清幽
白日登山
壮观雄奇
山之夜景
仙人登场
神奇迷离
壮丽辉煌
第二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诗人是如何进入梦境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飞”写出了急切心情和飘逸似仙的姿态。?
李白一生都喜月,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是他的好友,沐在月光中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与倒映在湖水中的月亮为伴,月亮走我也走,一直送我倒剡溪,本身送已生情愫,情深深,月朦朦中来到了神往之地。
“谢公屐”,谢公指谢灵运,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之孙,曾任浙江永嘉太守,会稽到永嘉必经天台地区,谢灵运喜遨游山水,是山水诗的鼻祖,才高自恃,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高傲之心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如出一辙。穿上谢公之木屐,实是追慕先贤。
“青云梯”直上云霄的山路,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山之高。?
景物特点: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第二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第二部分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登山途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海日是半壁见到的,泰山尊为五岳之首,还需泰山顶上看日出,而天姥山半壁已见到,足见山之高,天鸡一唱天下白,似乎是在空中听闻,犹如天籁。而我在千折百转的山岩间穿行,不知道拐过多少个弯,奇花异草迷人眼,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
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第二部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入夜之后诗人又有什么所见所闻?
洞外:熊跑龙吟之声震天地,泉水殷殷如雷鸣,连深林和层巅都震惊。天色阴沉,给人恐怖之感。
洞内: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
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
第二部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
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如何理解作者描绘的梦境?这里的“梦”具有怎样的内涵?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对比。
  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游”,倾泄心中情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第三部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两个字照应了题目?这一段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这一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第三部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第三部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
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梦游之由(前)——
叙述
梦游之景(中)——
描写
梦游之吟(后)——
议论、抒情
结构层次
留别
现实
现实



魂归枕席
神奇迷离
壮丽辉煌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
梦境
洞天仙境
着屐登山
魂飞剡溪
壮美雄奇
凄清幽静
天姥仙境
情感变化
梦前
梦中
留别
梦醒
憧憬
欣喜
失落
不羁傲然
主旨
李白以梦游为线索,运用虚实结合,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奇特景象,传达出作者对山水的向往之情、对权贵的厌恶之情
FOUR
拓展探究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是怎样一个人?
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
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
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突破了古代这类诗大都写离愁的陈规旧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的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的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丰富的想像
奇特的构思
诗歌特点
豪放飘逸
不管是月夜飞度的宁谧清幽,半山所见的壮丽奇异,还是向晚时分的震栗惊恐,以及洞天仙府中众仙齐聚的其乐融融,无不显示出作者超凡奇诡的想象力。月光皎洁、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千岩路转、迷花倚石、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琼楼银台……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想象大胆,意境奇特,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大胆的夸张
诗歌特点
豪放飘逸
所描写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夸张才能,他把想像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如天姥山横空耸立,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山,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脚下。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语言自然
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1
请结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为李白写一则颁奖辞。
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不少于100字。
李白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
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用美酒挥洒自己的豪情,用诗歌抒发自己的胸怀!
李白,在气势恢弘的大唐景象中
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影!

2
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一节,
改写成一段抒情散文。(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用彩霞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驾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二零二九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