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读书人是幸福人》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20 09:5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谢冕
读书人是幸福人
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殷慧杰
名言警句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巴罗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
检查预习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
加惠:
陶冶:
上溯:
睿智:
往哲先贤:
广大;繁多。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往上推求或回想。
施惠,给与好处。惠,好处。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英明有远见。睿,看得深远。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走近作者
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 哪些分论点?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 对人的影响的?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读书人是幸福人
进入不同时空、诸多
他人的世界
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具有崇高追求、高尚情趣
 读书人是幸福人
客观
主   观
分论点
归结



结构解读
部分感知(第三段)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2.作者以哪些具体事实为例?
3.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第三自然段
分论点: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广,而且     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具体事例:《论语》 《史记》 《正气歌》
      马克思  鲁 迅  列夫· 托尔斯泰 
      歌 德  拜 伦
表达方式: 夹叙夹议
《论语》
  儒家的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所辑录。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品德修养及孔子一生的活动情况。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而且也是古代典范的语录体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
《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 ),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内容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个部分。
司马迁
《正气歌》
  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至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写作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
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文天祥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曾主编了《莱茵报》、《新莱茵报》等报刊。与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948年,发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
  1864年创建第一国际,撰写了著作《资本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鲁 迅
鲁 迅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著作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诗剧《浮士德》。
歌 德
伦拜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的代表作。
当堂训练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试理解文章最后所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收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或有所收获的作品。
课堂探究
体会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品味语言
排比: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总结:这个排比句,运用古今中外八个事例,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也即分论点。使论据显得全面而充分,论证显得有力且可信。
品味语言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总结:通俗明白地说明读书能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总结:证明读书使人避恶的功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总结:一本好书,能给人以人格上的影响,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总结: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判断是非的能力。
(3)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总结: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品味语言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他就借着这灯光读书。
凿壁借光
  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只好失望回家。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十分冷谈。苏秦很伤心,于是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增进自己的学问。
  苏秦日夜埋首读书,可是每到深夜,就不由自主地瞌睡起来。苏秦为了驱除睡意,便将一把锥子放在身边。每当自己昏昏欲睡时,便拿起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剧痛令苏秦睡意全消,再次提起精神读书。
  一年之后,苏秦终于学有所成,再四出游说各国君主,终于得到重用。
苏秦刺股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成了他的座右铭。
少年童第周
课后作业
1.夹叙夹议是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常用手法之一。试以第3自然段为例,用双竖线“‖”把“叙”和“议”的部分标示出来,并扼要说明“叙”和“议”之间的主从作用。
2.下面一段话用了“博喻”的修辞格。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播进胸膛里。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   ;在江河大海,是 ;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3.读一本好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或心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