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论教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 论教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8 14:45: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9)
9.论教养
一、积累与运用(9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典范(diā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
允诺(yùn)?
妨碍(ai)?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随机应变
D.喧哗
轻而易举
富丽堂黄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二、提升训练(9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B.她像秋天的树叶一般脆弱,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困了躺在船板上。
D.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文明必须一起上,单有一手硬,虽然可能有一时的效果,最终两个文明都上不去。B.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C.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D.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合作的交通,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时期人。
C.成语“锱铢必较”表示“锱铢”是很大的重量单位。
D.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叫“七夕”,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又叫乞巧节。
三、对联(2分)
7.《水浒传》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岗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四、课外古诗阅读(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10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③,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西:安西都护府。②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③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8.概括这首诗首联包含的信息是
。(1分)
9.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10.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分)
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调查对象
中学生和大学生
调查项目
元宵节
愚人节
清明节
情人节
春节?
圣诞节
调查结果?
58%
26%
59%
31%?
61%?
?35%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2)如果在春节时给你的朋友发短信表示祝贺,你会说什么?(2分)
(3)请你对东西方节日并存的现象做出评说。(4分)
六、现代文阅读(27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很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很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一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我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2.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分)
13.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分)
14.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4分)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15.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1分)_
①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②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成壮河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辐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了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具有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③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
④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⑤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_。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16.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4分)
17.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英雄品质。(4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18.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B.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C.第④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这一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9)
9.论教养
一、积累与运用(9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典范(diān)?
恪守(gè)?
箴言(jiān)
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
允诺(yùn)?
妨碍(ai)?
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答案:A【解析】“恪”应读作“kè”。”箴”应读作“z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随机应变
D.喧哗
轻而易举
富丽堂黄
答案:A
【解析】
B.“杉杉”应写作“彬彬”;C.“莫”应写作“漠”;D,“黄”应写作“皇”。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答案:B【解析】“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二、提升训练(9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B.她像秋天的树叶一般脆弱,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困了躺在船板上。
D.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答案:C【解析】A、B、D都是比喻,C句不是。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文明必须一起上,单有一手硬,虽然可能有一时的效果,最终两个文明都上不去。B.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C.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D.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合作的交通,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答案:C【解析】A项、缺少关联词,在“最终”前加“但”。B项,缺少介词,在“他的”前加“由”。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交通”后加“问题”。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时期人。
C.成语“锱铢必较”表示“锱铢”是很大的重量单位。
D.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叫“七夕”,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又叫乞巧节。
答案:C【解析】“锱铢必较”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所以应该是很小的重量单位。
三、对联(2分)
7.《水浒传》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岗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答案:D
四、课外古诗阅读(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10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③,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西:安西都护府。②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③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8.概括这首诗首联包含的信息是
。(1分)
答案:时令、环境
9.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衬托人物什么性格。②烘托人物什么心情。③渲染什么气氛(恐怖气氛、温馨气氛、欢乐气氛、喜庆气氛、宁静祥和气氛、悲凉气氛、悲壮气氛、喜悦气氛等)。④为后文写什么铺垫。⑤深化主题。⑥与(前文或后文)对比。⑦有什么象征义。⑧奠定什么基调。再答写出了事物外在的特点或状态,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生活道理,反映了社会现实(横线部分有几条写几条)。另外,结构上的作用如:照应标题、前后呼应也要看。首句环境描写,主要是衬托人物的作用。
10.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调查对象
中学生和大学生
调查项目
元宵节
愚人节
清明节
情人节
春节?
圣诞节
调查结果?
58%
26%
59%
31%?
61%?
?35%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答案:中学生和大学生喜欢过我国传统节日的人数超过喜欢外国节日的人数。
(2)如果在春节时给你的朋友发短信表示祝贺,你会说什么?(2分)
答案:示例:新春佳节,祝阖家欢乐。
(3)请你对东西方节日并存的现象做出评说。(4分)
答案:示例:有些中国人喜欢外国的节日,和不少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的春节一样,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渗透、影响,是正常的。多一些节日,多一些快乐,不是很好吗?(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27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很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很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一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我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2.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分)
答案:(1)能腌制腊肉、咸火腿;(2)善于侍弄菜园;(3)会做满满一桌菜;(4)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四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
13.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只要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并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插叙常见的作用是: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14.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4分)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答案:示例:大喜过望(欢快)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恰当,理由合理即可)
15.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选材与主题分析。结合文章大意,可以很明显判断栏目是“人生感悟”“人间亲情”,可以选择一个栏目,围绕栏目名称、文章的选材和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1分)_
①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②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成壮河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辐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了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具有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③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
④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⑤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_。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16.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4分)
答案:示例:我们要向英雄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的语句补写,实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需要补写的句子为最后一段第一句,此位置为总起句,起概括作用。横线前一句提到因为英雄具有品质与价值,结合文章结尾提到的对于英雄的尊崇与把学习英雄作为时代追求,因此补写句子的思路与文段前后一致,填写总结语句即可。
17.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英雄品质。(4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答案:示例:①这体现了文中“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的合己为人”的英雄品质。②这体现了文中“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的英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与古诗知识点相结合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含义来分析。①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体现了文中“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的舍己为人”的英雄品质。②这句诗的意思是:不惜一切代价扭转乾坤,拼了千万性命,救国危亡;这体现了文中“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的英雄品质。
18.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B.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C.第④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作用。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阅读文章后确认文段论点与论证内容,结合选项中的表述内容进行分析,与文章论点或论证过程不符即可排除错误选项。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分析不正确。B.分析正确。C.应该是论证了“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一观点;分析不正确。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