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8 11: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知道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影响、历史地位。
2.
知道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过程。
3.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01
02
03
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灭亡的原因及启示
01
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法典》
04
东罗马帝国建立
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01
查士丁尼与《查士丁尼法典》
(1)版图: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2)统治: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1.东罗马帝国
(1)执政: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2)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2.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3)编撰法典
①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②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
③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
④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大帝向高卢斯赠送法典(拉斐尔画)
评价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做“会说话的工具”。
②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罗马民法大全》
02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02
1.发展历程
(1)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
(2)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3)西欧封建主组建了十字军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4)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又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国势日渐衰弱。
③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④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1、结合史料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2、外族势力入侵。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影响
①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拜占庭帝国
②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从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探究点
本课小结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建立:395年
强盛:查士丁尼统治,“黄金时代”
1.下列关于《查士丁尼法典》的正确表述是
(
)
①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②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③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
④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随堂即练
2.5世纪历经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寿终正寝,帝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只注重保存传统文明,不吸收外来文明,不注重创新发展
B.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C.统治者连续几个世纪征战,造成民穷财尽
D.外族入侵,无力抵抗而亡
A
3.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是在


A.君士坦丁堡
B.迦太基
C.克里特岛
D.巴比伦
4.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欧文化的贡献是


A.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籍
B.创造了西里尔字母
C.确立了军事封建制度
D.吸收西亚等地文化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