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8 14: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随堂练习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2题)
1.为把实现环保目标,各城市均加大对汽车尾气进行检测的力度,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城市中的(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
2.下列对空气的认识正确的是(

A.空气里21%体积的是氮气
B.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C.人人戴口罩可以保护空气
D.空气经过蒸馏可以得到氧气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下列不影响该项检测结果的是(

A.垃圾焚烧
B.汽车尾气
C.金属回收
D.工业废气
4.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后人仿照其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实验过程中,逐渐减少的气体和逐渐增多的物质是(

A.O2、P2O5
B.P、P2O5
C.O2、P
D.N2、P2O5
5.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18K黄金
C.冰水混合物
D.大理石
6.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臭氧、氩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7.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稀有气体
C.海水
D.高锰酸钾
8.如图为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D.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牛奶
C.84消毒液
D.蒸馏水
10.下列物质可看作纯净物的是(

A.食盐水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清新的空气
1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禁放烟花爆竹
B.废气达标排放
C.工地洒水除尘
D.秸秆露天焚烧空气
二、综合题(共4题)
13.下表是2019年10月10日重庆市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日报
地区
①高家花园大桥
②沙坪坝区小龙坎
③长寿化工工业园
④渝北区中央公园
首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
空气质量级别

II

I
(1)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为_______(填序号)。
(2)长寿化工工业园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填化学式);该地区容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
(3)高家花园大桥附近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的来源可能是______。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人的呼出气体
C周围居民焚烧生活垃圾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4.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加热时,若未不断缓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合理答案即可)。
(2)该过程中观察到玻璃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另一同学利用如图2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1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通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北京市某研究所针对城六区居住小区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进行调查,结果(2017年发表)如图1。
生活垃圾如果不进行处理,会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固体废物防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针。
按《“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北京市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6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首要目标是解决垃圾处置问题,获取能源是附带效应。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基本类同,主要工艺过程如图2。
北京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2015年每吨垃圾CO2气体排放量如图3所示(其中0.227
t为焚烧产生的电能可带来的CO2减排量)。
垃圾减量是防治生活垃圾的重要途径,可分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再利用两方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在推进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行动中,我们要贡献一份力量。(原文作者张丽、王龙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北京城六区居住小区的调查,人均日产量最多的生活垃圾是______。
(2)垃圾焚烧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图2烟气净化过程中通过布袋除尘器除去飞灰,该过程类似于______(填“溶解”、“过滤”或“蒸发”)操作。
(4)根据图3计算,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吨垃圾CO2净排放量为______t。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垃圾焚烧首要目标是获取能源
B图2中生活垃圾在垃圾池内脱水、干燥有利于垃圾的焚烧
C垃圾焚烧发电是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式
D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化再利用
16.某同学在学习了拉瓦锡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后,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有一个带有刻度和可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其中有空气和足量的白磷,将它放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方进行实验。(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_________,放热,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最后停在刻度______处附近。
(2)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
(3)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往往会偏低,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等,会造成大气污染。故选C。
2.B
【详解】
A、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A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是宝贵的自然资源,B正确;
C、污染空气的空气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C错误;
D、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氧气,不用蒸馏,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垃圾焚烧会产生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影响该项检测结果;
B、汽车尾气是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影响该项检测结果;
C、金属回收不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不影响该项检测结果;
D、工业废气中含有可吸入颗粒物,影响该项检测结果。
故选C。
4.A
【详解】
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燃烧过程中氮气不参与反应,故实验过程中,逐渐减少的气体和逐渐增多的物质是氧气、五氧化二磷。
故选A。
5.C
【详解】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18K黄金是75%的黄金,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冰水混合物的成分还是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但还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6.B
【分析】
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2.5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都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详解】
A、氮气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故正确;
C、氩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误;
D、二氧化碳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误。
故选:B。
7.D
【详解】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属于混合物;
B、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的统称,属于混合物;
C、海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高锰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选D。
8.A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
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
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可以使氧气完全反应,测定结果更准确,正确;
B.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气体不减少,压强不变小,水不能倒流,错误;
C.
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此时气体由于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倒流的水减少,测定结果偏小,错误;
D.
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导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使瓶内减少的气体增多,测定结果偏大,错误。
选A。
9.D
【分析】
纯净物是指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详解】
根据分析,空气、牛奶、84消毒液均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而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故选择D。
10.C
【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详解】
A、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11.A
【详解】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
故选:A。
12.D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禁放烟花爆竹,能减少空气污染,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B、废气达标排放,能减少空气污染,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C、工地洒水除尘,能减少空气中粉尘的含量,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D、秸秆露天焚烧空气,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13.④
SO2
酸雨
AC
【详解】
(1)根据空气质量分级标准,Ⅰ级空气质量最好,故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为④;
(2)根据表可知,长寿化工工业园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容易引起酸雨,故该地区容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3)A、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符合题意;
B、人的呼出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周围居民焚烧生活垃圾可产生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酸性气体等,符合题意。
故选AC。
14.偏小
空气中的氧气没有完全反应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铜+氧气氧化铜
化合
D
【详解】
(1)若未不断缓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氧气和铜粉没有完全反应,会使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小;
(2)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铜+氧气氧化铜,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故属于化合反应;
(3)A、该装置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反应后,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量筒中的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会使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白磷的作用是将试管内的氧气耗尽,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量筒中的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使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进入水的体积大约是130mLx1/5=26ml,故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mL-26mL=24mL刻度线处,符合题意。故选D;
故答案为:①偏小;②外界空气进入;③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④铜+氧气
氧化铜;⑤化合;⑥D。
15.厨余垃圾
化学
过滤
0.165
BCD
【详解】
(1)对北京城六区居住小区的调查,人均日产量最多的生活垃圾是:厨余垃圾,占52.2%;
(2)垃圾焚烧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图2烟气净化过程中通过布袋除尘器除去飞灰,该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4)根据图3计算,当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0.392t,则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0.392t-0.227g=0.165t,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吨垃圾CO2净排放量为0.165t。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垃圾焚烧首要防止污染环境;故选项错误。
B图2中生活垃圾在垃圾池内脱水、干燥有利于垃圾的焚烧;故选项正确。
C垃圾焚烧发电是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式;故选项正确。
D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化再利用;故选项正确。
故选:BCD。
16.产生大量白烟
8
1/5
装置漏气/未冷却就观察读数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不活泼
【详解】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造成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活塞先向右移动,随着氧气的消耗,反应的结束,温度降低,由于消耗了氧气压强减小,活塞后向左移动,若玻璃容器的体积为10mL,氧气占五分之一,故氧气的体积为2mL,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故最后停在刻度8处附近;故填:产生大量白烟;8;
(2)实验前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在刻度10处,反应结束冷却室温后,活塞停留在刻度8处,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填:;
(3)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往往会偏低,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或未冷却就观察读数(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故填:装置漏气(或未冷却就观察读数);
(4)该实验玻璃容器内氧气消耗后,白磷便不再燃烧,说明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