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二)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例2,81页课堂活动。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以及练习十九第1、2题。
育人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
会用多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自主构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激趣引入
1.复习铺垫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旧知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长为6cm,宽为5cm的长方形)
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周长!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复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用手演示指出镶上彩带的位置,直观感受围长、正方形卡片一周,就是长正方形的周长。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的小棒4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指一指
同学们: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那些线段的长度和?
3.自主探索
看着围好的正方形,这个(cm)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请先自己想想,再与你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将学生的不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9+9=36(cm)
②9×2=18(cm)9×2=18(cm)
18+18=36(cm)
③9×4=36(cm)
5.构建公式。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列式的依据,再让学生观察发现第①种和第③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说一说式子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4?
6.请大家比较那种方法计算更快、更简便?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的
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摆好正方形后,同桌互相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3.思考方法.
4.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并交流自己的方法。
5.在比较中优化出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在操作拼摆的动手实践中,唤起对正方形特征及周长的认知准备。
在观察、思考、自主列式与交流中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巩固练习
1.组织练习
81页课堂活动1。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长、正方形。
(2)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围成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几个单位,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算一算围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并在组内交流。
(4)组织组间的交流,评价。
2.81页课堂活动3。
量一量,再算出它的周长。
3.指导学生做教材练习十九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长正方形的周长。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指名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1.分别围一个长、正方形。
2.找出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3.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4.组内交流算法。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内化能力。
全课小结
1.现在你能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了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回忆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长正方形的周长?
1.测量数据。
2.计算。
3.总结。
发展数学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长、正方形的周长
①9+9+9+9=36(cm)
②9×2=18(cm)9×2=18(cm)
18+18=36(cm)
③9×4=36(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