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1.6
课后阶段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2H2+O22H2O
B.NaCl+AgNO3==AgCl↓+NaNO3
C.Mg+2HCl=MgCl2+H2↑
D.H2CO3H2O+CO2↑
2.用碱性溶液浸泡新鲜蔬菜能有效地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原理,你认为刚买回来的蔬菜应浸泡在哪种溶液中
(
)
A.纯碱溶液
B.白酒
C.食醋
D.食盐溶液
3.用食盐腌制食品时,它的防腐作用原理是
(
)
A.氯元素有消毒作用
B.钠元素有消毒作用
C.细菌中毒死亡
D.食盐能使腌制食品失水
4.碳酸钠俗称纯碱,有关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纯碱其实不是碱,它属于盐类
B.可用纯碱代替洗涤灵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冬天捞碱可说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5.纯碱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被称为“化工之母”,其产量和消费量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下列物质不能与纯碱反应的是
(
)
A.稀硫酸
B.铁
C.石灰水
D.氯化钙
6.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某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固体可能含有CO32-
B.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
C.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D.验证烧碱部分变质,先加少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
7.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硝酸铵属于氮肥
B.“含氮量”中的“氮”是指氮元素
C.硝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
D.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4﹕3
8.农药波尔多液是苹果、橙子及葡萄等生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杀灭霉菌的药剂,该农药的配制方法是将石灰乳[Ca(OH)2]和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硫酸铜(CuSO4)属于盐类物质
B.石灰乳的PH大于7
C.配制过程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波尔多液属于溶液
9.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相关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
A.小苏打可作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化碳气体
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
C.小苏打属于酸
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10.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
11.能和稀硫酸反应,又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
A.盐酸
B.硫酸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硝酸钡溶液
12.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13.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反应物,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
)
A.Mg
B.MgO
C.Mg(OH)2
D.MgCl2
14.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
A.NaNO3、NaCl、Na2SO4
B.MgCl2、NaOH、KNO3
C.CuSO4、CaCl2、MgCl2
D.BaCl2、AgNO3、KCI
15.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溶液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16.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17.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关于实验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
18.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C.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19.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Ba(NO)3、K2CO3、H2SO4、KOH中的一种,其中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则甲是
(
)
A.KOH
B.H2SO4
C.Ba(NO)3
D.K2CO3
20.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钙块状固体和碳酸钠粉末,则从反应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
A.向左偏
B.向右偏
C.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二、填空题(21~23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9分)
2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请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A.干冰;B.酒精;C.消石灰;D.碳酸钠;
(1)用作中和酸性土壤的是
。
(2)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
22.2014年遂宁市新增“中国红海”和“圣莲岛湿地公园”两处4A级景区。初三某班的几位同学在一个周末实地感受了圣莲岛湿地公园的美。
(1)在公园内的一个路口,同学们看见几株小树枝叶已发黄,从施肥的角度分析,这些小树主要应该补充的化肥是
。
A.NH4Cl
B.K2SO4
C.Ca(H2PO4)2
(2)大伙一路谈笑,口渴了,拿出随身带来的塑料瓶装的矿泉水,饮后观察了标签,上面有一项写着:含钙、镁、钠、钾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钠”“钾”指的是
(填“原子”“离子”“元素”或“物质”)。
(3)他们来到了河边,发现河水清澈透明,如果要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应用
。
2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
24.在我市经济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都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六种离子。
(1)已知甲车间的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
(2)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25.小波用实验的方法区别稀盐酸和硫酸钠溶液(记作A、B)。
(1)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A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则A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B溶液中的现象是
。
(3)他还用了下列试剂中的一种来区别A、B溶液,这种试剂是
(填序号)。
①石蕊试液
②硫酸铜溶液
③醋酸溶液
④氯化钾溶液
26.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老师告诉小明,这瓶试剂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该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系列实验。
(1)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是
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溶液后,根据现象,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则A溶液是
溶液。
27.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连续监测,得到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如果在原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则AB段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2)请分析图示,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
28.取少量碳酸氢钠(NaHCO3)粉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全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有
生成(填化学式)。
(2)通过上述实验,下列归纳出的碳酸氢钠性质或推理正确的有
(填编号)。
A.NaHCO3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B.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C.加热时NaHCO3比Na2CO3易分解
D.无法比较NaHCO3与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29.同学们在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分别取少量的碳酸钠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做了如图实验。
(1)A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D试管中产生明显的现象是
。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上层为红色溶液。为处理废液,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碳酸钠
C.氯化钙
D.氢氧化钙
四、分析计算题(30题6分,31、32题9分,共24分)
30.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
+
Na2CO3=
Na2SO4+H2O+CO2↑)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
。
31.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以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克样品,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3)小军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小敏所做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2.向含有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200克,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Cu(OH)2的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2)m1为多少克?(列式计算)
(3)混合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1.6
课后阶段性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B
D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D
A
D
C
B
D
二、填空题(21~23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9分)
21.(1)C;(2)A;(3)D。
22.(1)A;(2)元素;(3)PH试纸。
23.不能,因为本实验只能证明Cl-的存在,不能证明Na+的存在。
24.(1)NO3-;(2)KNO3。
25.(1)稀盐酸;2HCl
+
Na2CO3=2NaCl
+
H2O
+
CO2
↑;(2)有白色沉淀产生;(3)①。
26.(1)氢氧化钠、碳酸钠;(2)AgNO3。
27.(1)由红色变为紫色;(2)CaCl2+Na2CO3=CaCO3
↓+2NaCl;碳酸钠溶液过量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合理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7分)
28.(1)CO2;(2)BC。
29.(1)碱;(2)2HCl
+
Na2CO3=2NaCl
+
H2O
+
CO2
↑;(3)Ca(OH)2+Na2CO3=CaCO3
↓+2NaOH;(4)有白色沉淀生成;(5)CD。
四、分析计算题(30题6分,31、32题9分,共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