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飞花令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
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
花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蝶恋花》
人如天上的明月
是不可拥有
情如曲过只遗留
无可挽救再分别
为何只是失望
填密我的空虚
这晚夜
没有吻别
仍在说永久
想不到是借口
从未意会要分手
但我的心每分每刻
仍然被她占有
她似这月儿
仍然是不开口
提琴独奏独奏着
明月半倚深秋
我的牵挂
我的渴望
直至以后
夜半小夜曲
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
家
作
品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儒客大家。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闻一多
孤篇盖全唐
整
体
感
知
1欣赏录音朗读正音: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细微──柔和──洪亮──细微。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课
文
赏
析
诗中重点强调哪几个意象?
诗篇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为意象,集中体现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
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月
既写月的美景,更写
月光引起的思乡之情。
月出
月悬
月斜
月落
找出写“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落”、“月沉江海”的诗句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光纯净
画意美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美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美
(1—8句)
(9—16)
(17—36)
层次
内容
感知
画
意
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
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哲
理
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
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象在等待什么人,
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
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诗
情
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前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思妇怀远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写
作
层
次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个写作层次的写作内容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色,为下面议论抒情作铺垫。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赏月之色----春江花月(景物美)
对月之问----宇宙人生(哲理美)
完
美
融
合
寄月之情----思妇游子(情感美)
意
象
探
究
这首诗中
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蕴涵了哪些情感?
明
月
“月”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景物描写的主体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全诗扣住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花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空
间
意
象
时
间
意
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情
感
意
象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爱情的代表意象。
江
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
李煜《虞美人》
《论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落
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艺
术
手
法
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自然生成。
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出——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章法整齐带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静谧的夜晚,不能用李白《蜀道难》的句式大开大合,为了表达宁静的气氛,此诗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因此在章法上,《春江花月夜》诗整齐而颇具变化。
《春江花月夜》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
在句法上,整句、散句反复串插使用,排比、对偶代表着整齐和谐,排比对偶穿插在散句中,富于变化。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辞格丰富各尽其妙
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拟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情
感
主
题
感情基调:哀而不伤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