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音频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音频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8 15:42:3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菊花人生
湖北考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菊香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在内心里矛盾,在内心里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菊花的人生!
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素养目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出任彭泽县令,据说到任第81天碰到郡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说完就挂冠而去,与官场决裂,直到贫病交迫去世。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六言、七言者较多。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知识卡片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具体有以下区别:
①诗有定句,如绝句有四句,律诗一般有八句。②句有定数,如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每句有五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每句有七字。③平仄有规,每句诗都有平仄规定,如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型有四种: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④押韵到位,押韵都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一般都是隔句押韵。⑤对仗有别。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资料链接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格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Zhu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Yìn
Aì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园中生活,诗歌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其一”,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题目解说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题眼:“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指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自指的?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
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归向何处


陶渊明先生的田园里有什么?请找到相关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概述:这是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
2.散文化的语言叙述:宅院和草屋沐浴在一片金黄的晨光之中。屋前屋后的树枝随风摆动。缕缕炊烟弥漫在空中,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
3.情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归向何处
白描
手法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既然诗人如此向往田园,他为何还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诗歌层意:
第一层(第1~8句):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生活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悠然闲适的生活及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课文探究
1.试赏析开头两句?
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两句如何用比喻表现诗人情感的?
“羁鸟”“池鱼”喻仕宦生活,“旧林”“故渊”喻田园生活。一“恋”一“思”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对官场的否定。
3.试赏析最后两句。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
深入探究
1.《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更增添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诗中的描写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乡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使这些景物与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柳”“桃李”似乎是含情的。
诗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第一组大致可归纳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所对应的情境是在如“尘网”和“樊笼”里久待的诗人就是那被束缚的鸟儿和鱼儿,想回到广阔无边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诗人通过这组意象表现了自己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第二组意象则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等,这组意象构成了这幅农家田园生活图的主体。
两组意象叠加,整个意境就凸显出来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在脱离黑暗复杂的官场后,惬意地享受起了清贫但纯粹自然的田园生活。短短几行诗,几个简约意象,就将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清新描写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也表现了诗人高洁、率真的人格品质。
2.《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请加以分析。
①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事雕琢,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如诗中所写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手笔,就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②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营造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比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的田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3.有人用“恬淡自然,浑然天成“来评价本诗,就此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