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木兰诗》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20 15: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兰诗》检测
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可汗( ) 燕山( ) 胡骑( ) 著我旧时裳( ) 傍地走(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zhù( ) róng( )机 shuò( )气 金tuò( ) 云bìn( )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4.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D.军书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有余)
  5.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跨越关和山,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翻译下列语句。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2)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使用互文手法写出战争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木兰功成不受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 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朝代)时北方的一  首乐府民歌。
  10、(2011 广东佛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荣累之辨
                       (东汉)王充
  高士所贵,不与俗均,故其名称,不与世同。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细,于彼为荣,于我为累。偶合容说,身尊体佚,百载之后,与物俱殁,名不流于一嗣,文不遗于一札,官虽倾仓,文德不丰,非吾所臧。
                               (王充《论衡·自纪》)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
 (2)作者不赞赏怎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课内阅读
  1.文中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文章主要记叙了木兰的哪些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0 江西)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蕴涵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kè hán yān jì zhuó bàng
  2.杼 戎 朔 柝 鬓
  3.C,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4.D,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5.D,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6.C,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 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7.(1)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2)早晨告辞爹妈离开,晚 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妈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
  8.(1)策勋十二转(2)安能辨我是雄雌 (3)愿驰千里足(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5)雄兔 脚扑朔,雌兔眼迷离。(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7)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9.宋朝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
  10、(1)身体和草木一样枯萎了,名声却和日月一样明亮;经历和孔子一样,处于困境;文章却同杨 雄不相上下,算得一双,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光荣的。
  (2)德行不高,名声不好,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好文章的人。
课内阅读
  1.借写心理状态写景,表现木兰征途上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渲染征途中的悲凉气氛。
  2.要点: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奔赴战场,概写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木兰还朝辞 官,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等。
课外阅读
  1.答案:(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 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意和概括能力。总览全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文中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 提出话题的原因。第一段中排除掉一些铺陈性的语句,找到关键句为第四句,第二段关键句也为第四句, 再加以压缩、提炼,此题便迎刃而解。
  2.答案:(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 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中“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指引我们文中 的第三、四段为其对应内容。第三段侧重于写出一篇文章后急于与人分享的感受,第四段侧重于发现一本 好书时与人分享的快乐。作者正是用这样两个事例来加以论证的。
  3.答案:因为没有朗读者,没有倾听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审题时应抓住题干中“朗读的荒野”这一关键点 加以理解,并从文中找到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 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从中加以提炼,得出正确答案。
  4.D 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很有必要朗读。因为朗读可以提高生命的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