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短歌行》
——曹操
豪情三国,英雄辈出
许劭曾评价三国里一个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也说此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此为何人?
导入新课
曹操
回忆旧知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气韵沉雄
慷慨悲壮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意。其文通脱,切直清峻。”
——钟嵘《诗品》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有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
建安风骨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知识补充
曹操、曹丕、曹植
苏洵、苏轼、苏辙
班彪、班固、班昭
三曹:
三苏:
三班:
这是以首在宴席酬谢宾客的诗,内容题材是政治诗,用意是求贤才,吸纳人才;体裁是古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的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讲究平仄对仗。
解题
关于“歌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可配乐歌唱。
《乐府题解》“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创作背景
观看朗诵视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yōu
duō
qì
mò
zā
bǔ
朗读本诗
这首诗歌的诗眼(贯穿全诗情感的字眼)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
整体感知
具体探究:诗人忧的是什么?
①朝露——人生短暂
人生短暂,除了慨叹“去日苦多”外,还运用“朝露”为喻来体现,感慨年华易逝。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体现生命的短促易逝。
②此忧如何排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只有举杯消愁。杜康——借代,指酒(用与酒相关的造酒人的名字来指代酒)。
(一)一忧人生短暂
譬如朝露,人生几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借指有学识的人。选自《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里曹操只用了前两句,但熟读《诗经》的人会联想起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进而明白曹操在含蓄地提醒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二)二忧贤才难得
衿: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服装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
青青子衿:周代读书人黑色交领的衣服。
青鬓:指乌黑的头发,比喻年轻人。
青丝:比喻黑发,如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用《诗经·鹿鸣》中的诗句。
曹操借以表达: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表示出对贤才的渴求,会对贤才给予礼遇。
(二)二忧贤才难得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表面上感叹明月高挂天空,可望而不可即,无法揽取。实际上曹操是将贤士比作明月,贤才难得,令曹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引出求贤之情,“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曹操求贤若渴而贤士未至的苦闷。
?
(二)二忧贤才难得
?
贤才难得之忧如何消解,唯有招揽贤才。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这四句想象客人主动来访的情景,大家会像久别相逢的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谈心宴饮,欢愉无比。前面曹操表示要对贤才尽以嘉宾之礼,这里对贤才由嘉宾转为老朋友,感情态度越发亲密。曹操对人才的感情越深,就越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望。
(二)二忧贤才难得
?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表面上看是描摹乌鹊寻枝栖息的样子。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对他们发出了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就是你们正在寻找的值得辅佐的对象,我这里一定可以让你们大展拳脚,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二)二忧贤才难得
?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曹操海纳百川的胸襟,希望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
同时他还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
(三)三忧功业未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②作为三国时期的“超世之杰”、文武全才,曹操需要贤才做什么?
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三)三忧功业未成
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
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
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
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伟业之叹。
小结“忧”的内容
忧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生之忧
人才之忧
天下之忧
小结
探讨写法
诗人是如何曲折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一连串的比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总结
《短歌行》分为四节,作为一首宴会诗,他以消愁劝酒起兴,而后引用古句,解释自己为求贤而愁,并说明自己会待贤以礼;化用古句,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不会停止,进而劝告还在犹豫着不知投奔哪方实力的人才归顺自己。最后以周公自喻,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表明希望天下人才都归顺于我,齐心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