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20 23:2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52--56,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5题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①什么是气温?用什么表示?我们较关心的哪两个气温值?怎样知道气温的高低?②什么是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③读P52图3-2-2和3-2-3,说出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最高气温呢?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哪一月,最高气温呢?④什么是等温线?气温的水平分布情况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等温线从赤道向两极数值是怎样变化的?⑤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势因素三方面说出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6、7题,理解“平均”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⑥读p53图3-2-4,怎样判断日均气温?月均气温和年均气温呢?⑦怎样判断日较差和年较差?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6题答案要点:
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
月平均气温:指一月所有日均温的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指一年所有月均温的平均气温。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图和计算比较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四个时刻测得值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各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判断: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所有气温之和的平均数。(错,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
(2)第7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图和计算比较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
判断:焦作去年一年中出现的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8℃,所以气温年较差为48℃。
(错,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1、气温表示空气的_____程度,我国的气温单位常用_______(℃)表示。
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______。陆地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前后,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_左右,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______。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______。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一年中_________与_______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4、气温随时间的变化通常用________来表示。
5、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通常用_______来表示。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都相同。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的气温____。纬度相同,____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____气温比____气温高。气温还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____。
6.某地4月30日,天气晴,气温为-1℃—8℃,则该日的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及气温日较差分别为(

A.正午、午夜、7℃
B.午后2时、日出前后、9℃
C.日出前后、午后2时、9℃
D.午后2时、午夜、9℃
7.关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在同纬度,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8.北半球一年中,大陆和海洋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A.大陆7月,海洋2月
B.大陆7月,海洋8月
C.大陆1月,海洋2月
D.大陆1月,海洋8月
9.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不同数值的等温线共有____条,其中最大数值是____℃,该地位于____洲。
(2)甲地气温在0℃____(填“以上”或“以下”),其影响因素为____。
(3)从走向、数值变化、疏密三个方面描述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总体规律。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二)拓展。
青藏高原上的拉萨和长江中下游的杭州比气温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P33-36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