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本单元是在本册第三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11~20各数;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观察图形等活动中,探索和交流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法;针对不同层次认知的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 古人计数(1)
教材第74页及相关练习题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重点:了解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数位”的含义。
课件、投影仪、小棒、计数器、橡皮筋若干
师: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主题图,板书课题:古人计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个人养了多少只羊,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课件演示“10只”,在第11只处打问号。)再往下数就是比10大的数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比10大的数。
1.摆一摆,数一数。
师:古时候,数字还没有发明出来前,人们还不会用今天的计数方法,牧羊人并不知道他养了多少只羊,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管理好羊群。牧羊人是这样记录他的羊群数量的:牧羊人坐在羊圈门口,每出去1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1个石子……我们也学着牧羊人的样子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吧。
课件动态演示,一一呈现从外面回到羊圈的羊的只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要提醒学生古人不会数数,所以不能一个个出声数出来,每出现1只羊,只能对应摆1根小棒,让学生理解“小棒的根数”就是“羊的只数”。
师:牧羊人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数出小棒的根数,有的1根1根地数,有的可能2根2根地数,数到10根时,师提问:比10多1的数是几?有些学生会说出“是11”。师接着问:比10多2、比10多3的数是多少?(为引出10根1捆打下基础)
2.捆一捆,认一认。
(1)师:请小朋友们用喜欢的方法数出11根小棒。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选出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在投影仪下摆一摆。)师: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摆的。(学生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师: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从而得出:10+1=11。
(2)引导学生看小棒图思考: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表示什么?
师:这1捆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表示1个一,它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作“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
师:“11”这个数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
展示计数器,让学生找一找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引导学生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用计数器表示“11”。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还有1个一,该怎样拨珠表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4)“11”的写法。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5)用同样的方法认识20以内其他的数。
3.做一做,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下面两幅图)
师:你能用小棒摆出19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先捆出1捆(10根),再数出9根。接着让学生摆20、18、17等数。
师:你能把19拨在计数器上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让学生说一说“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并把算式填写完整。拨珠时,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对应着在十位下面写1;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对应着在个位下面写9。用同样的方法拨、写20、18等各数。拨20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
完成教材第75~76页“练一练”相关习题。(第1、2、5、8题通过多种形式表示数,丰富学生对数位概念及数的组成的理解。第6题引导学生一列一列地计算,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算式中蕴藏的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0~1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做一做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巩固练习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古人计数(2)
教材第75页“试一试”及相关练习题
1.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体会20以内各数的意义。
2.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难点:掌握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件、小棒、直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棒摆和在计数器上拨11~20各数,那么这些数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读一读。
拿出标有0~20刻度的直尺,让学生自由地读尺子上的数。先从0读到10,稍停,继续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10。
师:从0读到10与从10继续读到20,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引导学生明确从0~10与从10~20都包含11个数。不仅从数的书写形式上有规律(后者比前者在十位上多个1),而且从听觉上也有一种周而复始的重复感。
师:从10读到20与从20读到10,两者有什么区别?读数的顺序不同。从10读到20是顺着读,越读越大;从20读到10是倒着读,越读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12和14相比,谁大?谁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从12开始,要顺着数才能数到14,所以14比12大。
方法二:12的直观形式——1捆小棒加2根小棒;14的直观形式——1捆小棒加4根小棒。4根小棒比2根多,所以14比12大。
方法三:12=10+2,14=10+4,因为4>2,所以14>12。
方法四:14>13,13>12,所以,14>1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时,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只比较个位上的数即可。
3.古人计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相应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古人在没有十进制数之前是怎样表示12的。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小石子表示2个一;左边的一条横线表示1个十,右边的两条竖线表示2个一,合起来表示12。
师: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13。
学生仿照摆数,同桌互评。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13吗?用你想到的方式把14、15、16等也摆出来看看吧!
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相关习题。(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感受数的顺序,巩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第7题通过倒着数,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发现20以内数的顺序及规律。第9题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首先通过在尺子上读数,帮助学生体会2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借助顺着数、倒着数等数数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顺序,也为后续学习加减法积累经验。在古人计数方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出新的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设计的合理性和数学创造的乐趣。
第3课时 搭积木
教材第77~78页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探索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并会正确计算加减法。
课件、投影仪、计数器、正方体积木若干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搭过积木吧?今天我们就利用积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搭积木)
1.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也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搭的积木吧。(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上面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根据图画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师: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全班交流,列出算式,讨论出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归纳。
方法一:借助计数器计算。在计数器上先拨出13,又放了2块,所以在个位上再拨2个珠子,这时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15,所以13+2=15。
方法二:借助学具计算。先摆13个方块,再添上2个方块,3个和2个在一起是5个,再加上左边的10个,得出3+2=5,10+5=15。可以由此类推出3+2=5,13+2=15。
方法三:数数法。从13开始,加2个方块就接着数出2个数,即14、15,所以13+2=15。
2.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师:现在淘气也来参与搭积木的游戏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第77页第2幅情境图)
师:淘气拿走2块积木后,还剩多少块积木?
小组讨论,试着列出算式。
每小组选一人在投影仪下展示列出的算式。
师: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师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算式板书:18-2=16
引导学生用计算加法同样的几种方法计算减法。
方法一:在计数器上先拨出18,减2,就在个位上拨去2个珠子,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16,所以18-2=16。
方法二:先摆18个方块,再从右边8块中拿走2块,右边剩6块,加上左边的一堆10块,是16块,即8-2=6,10+6=16;类推出8-2=6,`18-2=16。
方法三,从18开始,减2就倒着数2个数,即17、16,所以18-2=16。
3.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第77页下面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也可以结合尺子,在尺子上通过数格子的方式体会计算方法。
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根据具体情境和图把算式补充完整。第2题通过凑18的游戏,巩固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第5题在具体游戏情境下巩固加减法的计算。)
小朋友,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本节课是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比较简单,是在充分理解、认识了数位之后才进行的。本节课中,充分和学生复习数位的相关知识:计数器中从右往左分别是个位、十位;个位上表示几个一,十位上表示几个十。然后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列出算式:13+2=( ),让学生讨论算法。课堂中许多学生能够直接说出得数,用“摆一摆,说一说”来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说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完整,语义表达不够充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简便方法。
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材第79~80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的“凑十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不好?(课件出示“凑十歌”,师生一起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凑十法”做铺垫。)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1.9加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主题图。
师:这里有2盒牛奶,你能说出每盒各有几瓶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9+5或5+9。
师:你想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可分组合作,借助小棒摆一摆。小组派出代表反馈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师生共同归纳计算方法。(课件动态演示计算过程)
方法一:接数法。9+5,记住大数9,加5,就从9往后接着数5个数,10,11,12,13,14,所以9+5=14。
方法二:凑十法。因为9和1能凑成10,所以把5拆成1和4,先用9加1得10,再用10加4得14,即9+1=10,10+4=14,这种方法是拆小数,凑大数。因为5和5也能凑成10,所以也可以把9拆成5和4,先用5加5得10,再用10加4得14,即5+5=10,10+4=14,这种方法是拆大数,凑小数。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计算。在个位上先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即拨去个位上的10个珠子,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时计数器上的数是14,所以9+5=14。
2.9加几的应用。
课件出示第79页下面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吗?你打算怎么圈?
引导学生圈一圈,用小棒摆一摆,至于学生圈的时候是拆大数还是拆小数不做统一要求,但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凑大数的简便。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体会“凑十”思想。第2、4题让学生先说说图意,再独立完成。第3题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交流发现的规律,为学习交换律打下基础。第5题结合生活情境获取数学信息,再运用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和前面学习的加法有什么不同?你都学会了吗?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爱喝的牛奶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圈一圈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也有个别学生对9加几的算理没有理解,计算起来比较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说算理的习惯。
第5课时 有几棵树
教材第81~82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难点: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
课件、投影仪、小棒、正方体积木若干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植树造林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植树造林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积极地植树造林。看,淘气和笑笑也来植树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主题图)
1.8加几的计算方法。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描述图意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一共有几棵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有几棵树)
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拿出你的小棒代替小树,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用数学算式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集体讨论交流。
列出算式,板书:8+6或6+8。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吧。
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摆,探索8加几的算法。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请小组代表汇报计算方法,同时教师把学生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在汇报小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8加几中的“凑十”方法的特点,突出“凑十法”。
2.课件出示第81页多脚虫情境图。
师:你能看懂图上是怎么表示出“8+6”的计算过程的吗?
可用课件动态演示或用投影仪动态呈现出学生画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是一个一个地加,第二种方法是“凑十法”的过程。
3.8加几的应用。
课件出示第81页下面情境图。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这些算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请完成得快的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作出评价。
完成教材第82页“练一练”。(第1、2题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巩固“凑十”的计算方法。第3、4、5题巩固进位加法。第6题引导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再独立完成,目的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进位加法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想一想,回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吧。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8加几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再次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多数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能够理解,但仍有几个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不清楚要怎样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教师应注意引导,使这些学生顺利掌握“凑十法”计算的算理。
第6课时 有几只小鸟
教材第83~84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能运用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掌握7,6,5加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课件、小棒、计数器、投影仪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呢?(用“凑十法”)对!用“凑十法”来计算。谁能告诉大家9加几怎样凑十?(9和1凑成十)8加几怎样凑十?(8和2凑成十)那么7加几呢?(7和3凑成十)7加几还没有学,你们就知道了用7和3凑成十来计算,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6,5加几的进位加法。
1.7、6加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树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师:根据同学们编的题,应该怎样列式?怎样算?(板书:7+6=13)
师:7+6=13你是怎样算的?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边口述边演示算的过程。
师:我们看到7,想到了3,于是就要先把6分成3和3,7和3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3,等于13。
7+6=13
3 3
师:谁能看算式把想的过程再说一遍?
师:为什么要把6分成3和3?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拆大数、凑小数方法计算)
7+6=13
3 4
师:你们能用小棒和计数器来解释这些计算方法吗?试着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分组摆小棒、拨计数器,教师巡视指导,再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到台上以投影仪演示出来,集体讲评。
2.圈一圈,算一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相应图片。4+7=K,5+6=K。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是怎样圈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对“凑十”方法的理解。另外在黑板上补设几个算式,配上小棒图,如7+5=K,6+6=K,5+8=K,指定学生(含基础薄弱的学生)上台板演圈小棒的过程,再集体讲评。
3.想一想,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把83页下面的算式计算出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点名让学生报得数,其他学生与之核对,及时纠正错处。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每组算式及得数的特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继续写几道算式吗?
全班交流算式隐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再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如第1列的算式:第一个加数都是7,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减少1,和也会随着减少1。
4.尝试运用,巩固提升。
师:请大家看黑板,有这样两个算式:(板书)4+8=K,5+9=K,你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师:你们算过8+4,9+5的题吗?看到4+8,5+9这两道题怎么想?
想:8加4等于12,4加8也等于12。
想:9加5等于14,5加9也等于14。
师:对,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计算更简便,这样能很快说出得数。
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进位加法。第4题通过涂色的趣味题目,巩固加减法的计算,让学生在书上完成。第5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如教师和学生每人各有一套数字卡片,教师拿出3,学生迅速找出8,凑成11。)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学生学过9加几、8加几之后,对用“凑十法”计算已基本掌握了,因此在设计时,要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开始,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直观演示,突出7加几时,要把后面的加数分成3和几,7和3凑成10。再多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讲一讲想的过程,在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接着重点讲清利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使学生知道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时有两种方法。
做题时,要认真审题,分出什么样的题用“凑十法”,什么样的题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这对一年级儿童来说,不太容易掌握,老师要多加指点。
第7课时 练习三
教材第85~86页
1.进一步理解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看懂情境图,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根据情境图列算式解决问题。
课件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学习了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你们还记得这些计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集中练习吧。
第1题结合登台阶的游戏,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汇报。
第2、3题巩固进位加法,第3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算式中隐藏的规律。
第4题通过学生画图,教师以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的方式,促进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第5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看谁的小花开得最快(算得又对又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6题先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图意再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准确计算,逐步熟练。
第8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展开练习,如教师举出13,学生找出得数是13的算式,也可以小组互动完成。
第9题是开放题,学生能填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即可。对部分学生可进行拓展,讨论方格中可填的数的范围。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是不是更加熟练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
第8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材第87页
1.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正确率,发展数感。
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重点:巩固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
难点:有序思考加法表中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件
师: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制作了10以内数的加法表,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你们还记得我们是按什么整理的吗?(按得数整理的)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节课,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再做一个加法表吧。(板书课题:做个加法表)
1.把加法表填完整。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主题情境图。
师:瞧,图中有很多算式,淘气、笑笑和机灵狗正在一起整理呢!他们是按什么思路整理的呢?
生:淘气是按得数相同整理的,笑笑是按第一个加数相同整理的,机灵狗还没想到办法呢!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加法算式(课件出示算式),看哪些小朋友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师:根据刚才的计算,请大家把书上的表格按顺序填完整吧。
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有序地填,然后课件动态演示填表过程。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加法表,找找其中的排列特点,可以横着看,竖着看,也可以斜着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说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算式,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并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遵守规则,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引导学生共同归纳规律:
横着看,第一排共有8道算式,和都是11,第一个加数分别是9~2,相对应的第二个加数分别是2~9;第二排共有7道算式,和都是12,第一个加数分别是9~3,相对应的第二个加数分别是3~9;依次类推。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另一个加数分别是2~9,算式的和依次是11~18;第二列……
从右上往左下斜着看,第一斜行每一道算式的第二个加数都是9,第一个加数分别是2~9,和分别是11~18;第二斜行……
让学生小组内活动,如一人说算式的和,其他人说算式,看谁说得又多又快;如一人说算式,其他人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如一人说算式,其他人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卡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在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时,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注重操作性、参与性、自主性。在探究规律时,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
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类、位置、认识图形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并会综合应用,同时还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第1课时 淘气的校园
教材第88~89页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重点:学会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件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要收集信息,然后再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淘气的校园,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淘气的校园)
1.从淘气的校园收集并记录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引导学生从机灵狗的提问中发现本次活动的任务是“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要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首先需要做什么呢?
使学生意识到需要记录数学信息。
师:请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怎样记录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需要分工合作,还要设计出一个记录信息的办法,如一部分人观察校园中的信息,安排相应的人员去数、去记录。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做吧。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各组指定找信息、数数量、做记录的人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各组展开活动。
师:各组找好了吗?都记下来了吗?下面我们请各组派出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
各组分别汇报,教师汇总,全班评价。(可引导学生按建筑物的形状、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不同物体的高矮比较等进行梳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上面“数一数,填一填”图片。师:(指着刚才的汇总)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记录中有没有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哇!各组都有记录呢,你们真棒!把这些数字填在课本上吧。填好后再思考一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踢足球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几人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放入“问题银行”中。
2.从自己的校园收集并记录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从淘气的校园找信息的经验,找一找自己的校园里有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3.自我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对自己做一个自我评价吧!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探索与评价,使学生对信息的处理有了科学的认识。初步学会了有序地收集信息,感受到这样收集信息的好处,会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用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第2课时 一起做游戏
教材第90~91页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培养数感。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
难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的实物若干、一副扑克牌
师: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玩游戏吧。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玩两种比赛的游戏。(板书课题:一起做游戏)
1.堆一堆。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师:看,淘气和笑笑已经在玩游戏了,他们是怎样决定胜负的呢?
注意让学生看机灵狗的提示,自己看游戏规则,2人一组简单地讨论一下规则。
师:把你们的物品准备好。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时间为5分钟。
学生迅速准备好,教师发出指令:开始!(在堆的活动中,由于球会滚来滚去,学生可能会很兴奋,教室里开始会有点混乱,教师不必责怪学生。当学生有了经验后,游戏会逐步有序。此活动可多开展几次,时间逐渐缩短,也可增加堆的难度。)
决出胜负。(小组内先决出胜负,再全班比较。)
师: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生2:我发现球最难放稳。
生3:我们把10个物体都堆起来了。
生4:把最大的物体放在最下面容易搭稳。
……
2.玩一玩。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主题图。师:快看,笑笑和其他小朋友们又在玩摸扑克牌的游戏了。我们也来玩一玩吧。
(1)认牌识点数。
师:老师随意抽出扑克牌,你们说一说牌面的点数。(注意介绍“A”牌代表1)
(2)阅读游戏规则,玩游戏。
课件出示第91页4个小朋友玩游戏的情境图。师:从图中仔细看每个小朋友摸的牌,你们来判断一下,淘气还要摸吗?
学生的想法并不统一。
师:如果淘气还要摸的话,摸到几最好?摸到几就会被淘汰了?
生:摸到2最好,摸到比2大的牌点数就会超过10,会被淘汰了。
教师按座位安排学生4人一组玩一玩。
(3)交流体会。
师:玩了这个摸牌游戏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一般摸到8点或9点就可以不摸了,因为再摸的话点数很容易超过10而被淘汰掉。
生2:我一下子摸到10,我就不再摸了,那一轮我赢了。
……
大家喜欢今天的游戏课吗?回家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玩这些游戏呢!给他们讲清规则,和他们一起玩吧!
在这一节活动课中,营造了比赛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在第一个游戏中,引导学生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合理地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而在第二个游戏中,巧妙地结合游戏,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