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18: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喂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人们问他原因,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陷入了非人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去接受劳动改造。一代文学巨匠饱受被践踏的痛楚。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有了这样的三屋小屋,我们就有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幸福自由的生活。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我们就会由平凡慢慢变得伟大。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2000个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70000个小时。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70000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0000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毕淑敏,11052年10月出生,
北京长大。110610年入伍,在西藏
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
助理军医、军医等。从医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课本。毕淑敏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
1、友谊也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情感进去,一旦需要朋友的支援渡过难关时,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
?2、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3、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4、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推荐散文
《我很重要》《教养的证据》
《淑女书女》《教你生病》
推荐书籍《毕淑敏散文精选》
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