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背景介绍】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背景介绍】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背景介绍】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文体知识】
新闻,是指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往往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它除了包含信息量,还要强调内容的动态性、表达的客观性和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自主阅读,按照新闻结构划分层次。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梳理思路】
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好处。
含义:(双关)
①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文本研读】
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好处。
好处:
一个倒装,一个借代,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文本研读】
2.梳理主体部分内容,完成表格,体会其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文本研读】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时间
场景
2~4
5~7
8~9
10~11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时间
场景
2~4
5~7
4时30分
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时间
场景
8~9
10~11
子夜时分
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0时40分
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品味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文中做好批注。
例: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赏析】几个细节的连缀,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品味语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赏析】通过对港督府今昔对比的描述,告诉世人,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品味语言】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赏析】细节描写,给读者视觉及心理上的冲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
【品味语言】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赏析】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品味语言】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赏析】“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品味语言】
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写作特点】
【角度选取独特】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场面描写生动】
用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的场面和情景进行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动场面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一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场面描写生动】
①清晰的可视性。
新闻特写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
本文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使读者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场面描写生动】
②生动的可听性。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
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场面描写生动】
③鲜明的色彩感。
“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
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观看香港回归视频,结合本文的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200字左右)
【课后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