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鉴赏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小令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品味词句,了解诗歌艺术手法的提炼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朗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你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学过很多诗歌了,你能回忆起跟思乡有关的诗歌吗?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以上为生讲)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文史知识。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在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元曲。(齐答)今天呢,我们要来学习的就是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我们知道,词有词牌名,同样,我们的元曲也有曲牌名。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用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我们来看这个标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写有小令、套曲一百多首,数量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元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境界。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天净沙·秋思》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他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听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课文朗读,注意节奏的划分。并思考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形容词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边听边思考。
(二)生读。请同学朗读后,学生评价,然后评价者用他的方法再读。2—3位同学朗读,并进行指导点评。
(二)齐读。注意节奏与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定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作者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这首元曲比较短,只有二十八个字。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每一句的内容。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枯藤老树昏鸦。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这个“昏”字,点明时间。
提问:第一句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板书】(齐答)
请同学们闭上眼想,这幅图景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答案预设:非常凄凉、萧条。
对,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萧瑟之景【板书】
(二)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接下来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板书】
这与第一句所看到的景物大大不同,
这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幅图景给你什么感觉呢?
答案预设:温馨、和谐。(生答)对,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恬静之景【板书】
(三)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瘦,实际上写马,但也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而且,这个人是这幅画面的主要部分,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幅图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答案预设:凄苦、冷清,苍凉,孤寂。(生答)是的,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凄苦之景【板书】
老师知道南宋词人李清照也有一句词写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也同样用到了“西风”这个意象,也体现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萧瑟感。所以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看见西风之类的词语,就能够大概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了。
(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时间,与第一句中的“昏鸦”中的“昏”相呼应。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昏鸦还知道归巢,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这句话到说尽了千古漂泊在外游子无限的愁闷。
请同学们思考: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景物:夕阳
断肠人【板书】(生答)
感情:孤寂愁苦【板书】
五、赏析诗歌,深层探究。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很高的评价,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提炼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首先我们请同学来说,看看你能发现这首曲子有什么比较明显的艺术特色。
(一)艺术特色之一: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情。)(生答)
枯藤老树昏鸦——哀景
小桥流水人家——乐景
古道西风瘦马——哀景
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鸟,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可以认为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兴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二)艺术特色二:情景交融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人身材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都由人们尽情地去发挥想象力。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比如说,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显出环境的幽静,“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温馨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作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与“西风”相映,使道路显得更加苍凉。
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但是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惆怅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正如李煜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
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王湾《次北固山下》同样也是情景交融: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要选取了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江村、归雁
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相互交融。
(三)艺术特色三:讲究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启发呢?这告诉我们,在以后我们自己写文章或者诗歌的时候,也要注意字句的精炼,多去思考,多去琢磨。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同样,我们在之前就讲过,这首《天净沙·秋思》选用了一些能够表示事物特征的形容词,使得整首词的意境大大提升。
“寥寥数笔,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类似这种用简单文字而形成丰富内涵的例子,我们还给大家看几个例子。
乾隆皇帝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
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则表现了另一种优美的意境。明月、树木、鸟雀、星空、茅店、小山、小桥、流水等,这些视觉中的形象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蝉鸣声、蛙鸣声、风声、雨声则是从听觉上构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清风吹来,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再从嗅觉上写出了作者无比快乐的心情。自此,一幅有形有声、赏心悦目的农村风景画立时呈现在面前。作者触景生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读者在尽情欣赏词中优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情熏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六、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好了,同学们,通过前面我们对课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你对这首曲子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了呢?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把自己代入当时作者所处的那个环境,把所见之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等下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想象图景。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七、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种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
可以说,古诗词在现代是有不可埋没的意义的。
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到文天祥至死不甘卖国的血性;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知道古代官吏的腐败以及对人民的压迫;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了解到项羽不愿作俘虏的大丈夫气概;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解读到朋友之间友谊的真诚;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感叹爱情的纯洁和忠贞;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读懂了无言的母爱……无须刻意去灌输,我们的品性已从古诗词中得到耳濡目染,拥有古诗词就等于拥有了一名名师,一名挚友!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提升。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古诗词的学习重要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或者描绘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