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1: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再塑生命的人
课型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深情。2.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继续学习默读,通过教学巩固学生的默读技巧,提升默读水平。教学难点: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学习她的精神和品质,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领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本课通过教学巩固学生的默读技巧,提升默读水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大意。在此基础上,重点品读关键段落,进行相应的圈点勾画,最终以读带动思考和探究文章主旨,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一、情景体验,导入新课让同学们蒙上眼睛,塞住耳朵,排好队伍,手搭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肩膀上,由教师在前面引路走上讲台。请同学们说说感受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么一位,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海伦·凯勒是怎么度过她的一生的?让我们走进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去一探究竟。二、走进文本,讲授新课第一学程:理解文题,初步感知学习任务:理解文题主问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教师板书课题)学法指导:学生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可以引人思考,关注文章的题目,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和角度,也应成为一种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第二学程: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主问题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自主阅读,默读时请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第二步展学:小组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课文,使学生学会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第三学程:研读课文,品析人物学习任务:研读课文,品析莎莉文老师、海伦人物形象。主问题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莎莉文老师、海伦的句子,说说你对她们的认识。教师提供范式:从文中
(句、段)
,我读到了莎莉文老师(海伦)是一个
人。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自己结合关于莎莉文老师、海伦的内容,精读、研读,形成观点,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展学:(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老师由此指导学生分析海伦的心理。老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找到第九段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海伦的粗暴?说说你对海伦这种暴躁脾气的理解。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说说做为一个正常人,大家有没有一次练习不成功,两次两次还不行,一次又一次的总是失败,而产生的不耐烦,急躁的心情的经历。请结合海伦的故事,谈自己的经历。老师引导:我们一个正常人在多次失败下都会产生急躁的心情,更何况一个又聋又哑有看不见的小海伦,可想而知海伦的心情是急躁的。请同学们用急躁的语气读读第九段海伦发脾气的内容。老师引导:请找出其他描写海伦的句子进行赏析。老师引导:请结合自身经历,说说你从海伦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出示海伦简介:她于1880年出生,1968年逝世,活了88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19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被重病夺去了听力和视力,变成了又聋又哑,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她凭着自己的坚毅和努力,不但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人。?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她就是是美国著名的聋盲哑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改变除了自身优秀的精神和品质,最重要的是离不开莎莉文老师对她的教育。文中字里行间透露这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莎莉文。”由此表明老师在海伦·凯勒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也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一段。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围绕主问题,学习海伦善学好似、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品质及分析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三、盘点收获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四、归纳总结?莎利文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也陪伴着她走过了五十多年的生命历程。莎莉文老师,是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心点燃了一个心怀苦闷和寂寞的残疾儿童心灵深处的火花,启迪她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帮她走向成功。如果说黑暗与光明之间隔着一条河,老师就是那座从桥梁通向光明的桥。爱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怀一颗感恩的心,爱我们的老师,爱一切爱我们的人。五、布置作业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按要求蒙上眼睛,捂住耳朵走上讲台。学生根据刚刚的情景体验说说自己看不见听不见的感受。一生说出对文题的理解:“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理解为莎莉文老师让海伦重新获得生命的人。理解为莎莉文老师爱的光明照到了海伦的身上。答案预设: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赞美感激之情。答案预设:1.从第五段的第二行“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读到了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因为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未曾谋面,初次见面,他就通过拥抱表达了对海伦·凯勒的关爱,所以这样的一个人是富有爱心的。她懂的儿童的心理,“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布娃娃”。一个布娃娃使海伦·凯勒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从第六段第四行“我玩了一会儿布娃娃,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我读到了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富有慧心的老师。她的教育是从游戏入手的,这样的方式使海伦对拼写产生了兴趣。她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海伦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47页第九段倒数第五行“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步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的老师。面对大发脾气、摔碎布娃娃的海伦,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她并没有训斥海伦,也没有责备海伦,也没有不耐烦,而是把把碎布扫到炉子边,把帽子递给海伦,带着海伦去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她没有放弃粗暴的海伦,这里也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的对海伦的爱。还有当海伦区分不出水和杯时,文中写到“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这里也体现出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耐心,宽容和温和。“散步”让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然后莎莉文老师把海伦带到了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她时机抓得那么准确,教学方法也是那么巧妙。答案预设:“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下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表现了海伦急于走出黑暗、沉寂的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学生谈经历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答案预设:引导学生找出第三段,指导学生赏析“搓捻”、“抚弄”等词的表达效果。最后一句话“我”因为不能用眼睛、耳朵感受外界事物而非常愤怒、苦恼,以至疲惫不堪。第四段。①把未受教育之前的“我”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苦闷、彷徨的心理。②第四段中的“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这些十分形象又富有情感的文字,形象真切的表现了盲童的处境:六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生理缺陷却关闭了她接触世界的大门,她无助、脆弱,需要能引航的光明带她走出迷雾。③连用三个“光明”,突出强调了处于黑暗中的“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第六段第七行“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这里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会拼写单词“doll”后的自豪与激动。第十段,“我静静的”这一句,写出了“我”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后的喜悦心情。第十二段,一个“浸”字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痛惜和悔恨之情。第十三段,第一句和第二句话说明了海伦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第三句话道出了“我”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幸福和满足,表明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驾驭方法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学生概括老师出示幻灯片---海伦简介师生齐读第一段,感受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富有爱心
富有耐心
莎莉文老师
共创奇迹
富有慧心
再塑生命的人
热爱生活
坚韧不拔
勤奋好学
海伦·凯勒
2